语文的诗词分析和课外文言文怎么做 语文作文素材( 二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征蓬出汉塞”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
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
②诗人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归来的大雁一样来到北部边塞 。
③通过比喻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
设题方式:为何说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解答技巧①对突出主旨的作用;②结构上的作用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同意 。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①而此诗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
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所引起的 。
所以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设题方式:1、为何说某字最生动传神?2、某字好在哪里?
解答技巧①释义;②据字联想,再现景象;③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 。
试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了却”二字好在哪里?
①“了却”是了结,把事情做完 。
②现实无奈,诗人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 。
③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 。
设题方式1、蕴涵了怎样的哲理?2、此句好在哪里或简要赏析 。
解答技巧①描绘形象或画面;②阐释蕴涵的哲理或表达的感情 。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脍炙人口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①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之际,江山已呈露春意 。
②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
【课外文言文】
不清楚你们那课外文言文考些什么(翻译?和课内文段比较?分析作者?)
个人认为文言文句子翻译很注重平日里的积累,在学习课内古文时,应有计划的归纳总结并记忆,例如“的”字的用法分为助词、消除句子独立性、代词等 。
如果是高中生,对句子结构要明确,主宾定状补要清楚,才能明确省略句、宾语后置句等,真正把握翻译大意 。
【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深入,对学生全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文言文教学 。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学习课外文言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我经过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
一、加强对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的现实意义
初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
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 。
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 。
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
因此,使学生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尝试和探索的方向 。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使之不惧怕课外文言文,做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的几点体会 。
二、如何指导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读
所谓读,就是诵读 。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 。
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