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诗词分析和课外文言文怎么做 语文作文素材( 四 )


采用词性辨识揣摩词义的方法,既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起到“温故”的作用,又可举一反三,以此贯彼,得到“知新”的乐趣 。
如:
①王贤其母,说其义 。
《韩诗外传》“贤”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②毋妄言,族矣 。
《学万人敌》“族”作谓语可理解为动词“灭族”
假如引进一组同词面而词性不同的词来比较教学,则效果会更佳 。
如:
①尔何来窃吾所秘?《书断王羲之》“所”字后面跟名词,“秘”应理解为“秘籍”
②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
《书断王羲之》“秘之”中的“秘”应是谓语是动词应理为“守秘”
4、利用对文互义特点,猜测词义 。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讲究语言的工整,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 。
那么,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 。
如:性质直,好危言高论《范缜笃学》“危”与“高”可猜为意思相近的字 。
“危言高论”可理为“标新立异的宏论” 。
采用两句或一组整齐的句子来表达同一层意思 。
这种语言特点,为我们的释词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总的来说用“猜”方法理解字义虽然并不十分科学,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依靠字典来确定字词的含义 。
但是这种方法带给学生一种信息,那就是:学古文我们先不要怕它,把一篇古文分拆成许多字词,一个一个字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就能慢慢弄懂整篇文章 。
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找到阅读古文的“入口”,像庖丁解牛一样,找到下刀的地方,找到切割的方法,翻译古文不是一件难事,阅读古文甚至会变得很有趣 。
(三)、通
所谓通,就是疏通文本 。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 。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
首先,学生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 。
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它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 。
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 。
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
(四)、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 。
阅读文言文,平日里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就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而积累字词解释是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关键 。
学生在平时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时候,要积累一些这些知识 。
一是积累文言文中特殊字词的用法,即:通假字、多义词、古今词(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活用词 。
二是积累特殊句式,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 。
这两方面的积累量比较大,有的也很有难度,有学生就望而生畏 。
其实,这些特殊词汇和句子它们是分散到具体课文里面的,看起来很多,每篇文章却不是很多,每学习一篇,把他们整理下来,默记于心,三年下来,数量就很可观!加上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反复讲解并强调,还有各种参考资料,每一课这些特殊词汇和特殊句子的用法人家都总结出来了,只要我们有了积累的意识,上课用心听讲,下课勤翻资料勤整理,有的放矢,积少成多,三年下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所以没有望而生畏的必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