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永遇乐 李清照诗词永遇乐( 三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起句十分工整 。颜色是鲜明的,景致是壮观的 。缓缓滑下的落日就像金子融化开耀眼夺目,天边的彩霞已被染成桔红一片,令人心思掩飞,留连忘返 。东边一轮如明玉的圆月已从霭霭涯际边跃了上来,底下涌滚着遥遥的晚云,犹如镶佩在流彩绸带上的一颗绚丽明珠 。何等的鲜明,何等的壮丽啊!区区八字就把杭州的上元黄昏写的如此奇美,而不失自然的纯美 。四四开句的长调特别适合对仗 。历来词手竟显慧心,大争其彩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叠鼓夜寒,垂灯春浅”、“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不失其俊,但感到是砌琢出的,少了天簌的情趣 。李清照这八字起句,用笔俊彩动人,既有诗的神韵而又不失自然神彩 。
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描写后,女词人幽幽叹了一句“人在何处?”原来历经劫难的女词人还有没有忘记自己身处何方 。这句反问句,实是她那不可忘怀的故国之思在悄然流露,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已开始浮出笔端 。她当然明白今夜是在临安------杭州 。可她不会、决不会忘了“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她又怎可能忘了青州故里赌书泼茶,怎可能忘了“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民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除非“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这一问句,透出李清照此时内心的迷惘,更揉捻着沧桑的幻灭感 。没有真实生活感受的人们是不能写出来 。升平之际,富贵人也许会吟唱着“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感叹年华易逝 。官场失意人也许会说“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都是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对自己心情的剖白 。沉重在李清照晚年词中是主要的气氛 。上述的晏殊、秦观这两位婉约派著名作家其词中多地是感伤,少了李清照词中的沉重 。这是特定环境下的作家特定作品,别人是无法蓦仿 。这里要指出,为什么周邦彦的词被后人激赏,却落个“却无歌者”的原因 。就是他所处的北宋时代,已是危机四围,可这并不妨碍他创作歌功颂德的作品一一问世 。所以周邦彦的词技巧一流,内容却空洞无物 。确是件极为可惜的事 。
李清照与周邦彦最大不同之处,一个在词中出现了真实的自我,一个在词里出现了炫耀才学的自我 。至于贴切生活的情感,在周词中,能见到的真是不多,就是有,也都得在他极其讲究的百转章节中细心寻找,往往还看不出所以然 。当然,这也不妨碍周成为格律词的开山祖师 。在漱玉集中你们读到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语净言白,却情味深长 。这首词当然更不会例外了 。
杭州的黄昏当然是美的,特别在有落日的时候 。李清照笔下的杭州也是如此的奇美,当李清照无法忘却的故国之思在缓缓流出时,她那已苍凉至极的心灵世界中又如何面对接下的种种事事呢?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窗外是一片沉沉柳海,黄昏已临,炊烟正浓,垂下的暮霭正与飞拂的柳枝迷荡摇闹 。初柳垂暮,轻烟均习,足令人心旌迷惑,渐觉不安,况一曲《梅花怨》的笛声正从幽幽的烟柳中传来,直到憔悴不堪的女词人心底 。眼前的景色是令人迷惑不安的,那是一片不见明绿而显迷失的柳暮 。可是迷乱心情的春色配着让人伤感的哀乐《梅花落》,把越发不适的心情更加打发到忧郁的边缘 。于是春意就浅了一些,无心再关注眼前的春景 。“春意知几许?”正是这种情景下的心情最恰当表达 。总归一句话,由于没有心情,再好的景致都难以唤回衰飒的心 。年轻时的李清照可不是这样,一场绵绵寒食雨就把她恼得半死,“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担心寒食节不能出来游玩,直到“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才舒了一口气,并喜乐迸发“多少游春意”!最后还不太放心“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 。经过家亡国破、文物流失、颁金改嫁,四处飘零的遭遇后,李清照不再年轻,至少在心情上她确实老了 。柳色烟迷,笛声传耳都会打乱她欲想平静的心灵世界 。赏春这等雅事,如今对她而言,已是一种奢求 。人是不可回到从前,以前的欢声笑语,就把它留住吧,提及它便感怀触情,特别是像李清照这位一生变数极大的女人,比别人更不堪矣 。
远处的景色是壮美的,近处的景色带人进入到迷惘的色彩中 。接下来,女词人就流露出世事难料,风雨突来的乱世心态来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一真情告白,令人刺鼻 。好好的天气怎一会儿就会有风雨呢?似乎李清照的担忧是多余的,而这恰恰是战乱后烙在人们心底的惧恐横祸的心态表现 。这是特定的时代心理 。靖康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战争的阴影深深地打烙在见证过这场战乱的人们心底 。而当权的人们早就忘了父兄被掳这一千古之耻的事实,皇帝心想的并不是一洗雪耻,他是怕父兄回来当不成皇帝 。所以,南渡后的上元节依旧浓彩繁兴 。及时行乐成为这些善忘的权贵最主要的人生追求 。难怪后人云“直把杭州当汴州” 。可以肯定,李清照此时流露出不仅仅是一己私情 。人有时必须善于忘记,不能把太多的伤痛牢牢记住 。这对自己的健康没有好处,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拯救不了一个国家的衰败 。应该负起责任的男人们都躲在一边去饮酒作乐,你一个妇道人家还发什么牢骚 。李清照你行?打战你可以吗?所以,老实点才是正经事 。不要去讽刺皇帝了,说什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令男人愧颜的话了 。李清照的悲剧在于她不善于忘记,不懂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这是一个人的性格,所以不能怪李清照 。在这段词中,我们发现李清照难以痊愈的伤口,又被撕裂 。正如精神恍惚的人,一会儿以为天晴,一会儿以为风雨将至 。此时的李清照,在任何常人眼里,都应是这模样 。而往事,会那么重要吗?这样,伤害的人终将是自己 。李清照反复在渲染着,她那惊人的记性,以及她那千古无法消去的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