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永遇乐 李清照诗词永遇乐( 六 )


从永遇乐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李清照?具体哪一句?尤其是哪个词或字?为什么?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这首词描写了晚年时孤独憔悴的李清照 。尤其是上阕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和下阕的“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其中重点的字应该是“风”“霜” 。因为通篇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的,通过前后对比,以前如何如何风华热闹,来衬托如今的憔悴孤独 。

仅供参考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永遇乐李清照,这首词运用了那种艺术手法?试作赏析词中运用了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
作品原文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白话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 。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 。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 。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 。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 。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 。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 。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 。“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 。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 。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 。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