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的发展 古代诗词的发展( 三 )


在宋金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王沂孙等为代表的格律词派 。其中突出者要数姜夔、吴文英,他们同是宗法周邦彦,但姜词清空骚雅,吴词工致密丽 。
词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兴气象 。清初,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以情取胜,风调酷似后主李煜 。清中叶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纠浙派之偏,论词主比兴寄托,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 。
宋代诗词的特点是什么?宋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
宋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
宋代诗词的发展 古代诗词的发展

扩展资料:
宋词的风格:
1、婉约派风格:
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
2、豪放派风格:
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宋代的著名的诗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苏轼对宋代诗词的影响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一)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