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的发展 古代诗词的发展( 五 )


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 。诗言志,词言情 。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 。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 。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如其《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这首词既无五代词华美香艳的词藻,又没有柳秦词那种放纵@⑶狎的恶态 。上片写暮春初夏的郊原之景,清新明丽,生意盎然 。“枝上柳绵”两句,情景交融,意境隽永,且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纵然风雨无情,枝上柳绵日见稀少,但“十室之内,必有忠信”,芳草天涯,何愁知音难觅,表现出一种既缠绵又达观的胸怀 。下片写墙里“佳人”的笑声和墙外“行人”的愁态,两相对照,极富谐趣 。“佳人”翩然归去,不知“行人”中心之既恼 。明明自作“多情”,反怪“佳人”之“无情”,读罢令人忍俊不止 。但细加玩味,又颇似承《离骚》余韵,别有深意寓焉 。张炎说:“词须要出新意 。能如东坡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⑹当指此类情词而言 。
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
苏氏兄弟并具文才,政见与经历也大体相似 。他们常有诗词唱和,而又不局限于狭小的手足之情,常饱和着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其《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寄子由》下片: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先是回忆嘉yòu@⑷初年二苏至汴京受知于欧阳修的情景,可谓风华正茂,才名初展,满腹经纶,以“致君尧舜”相许,大有为国立业的壮志豪情 。“用舍”以下,化用《论语》,实寓不满新法之意 。然则,词人却能以旷达出之,使作品不致落入感伤的泥沼 。苏轼爱弟心切,当其弟不胜逆境之苦时,常寄词相劝,如其《水调歌头》一词,就是由于苏辙的别词“其语过悲”而写的 。上片劝以谢安“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为鉴,一旦壮志难酬、不若及早引退 。下片便设想归隐后的相从饮酒之乐:“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乐天知命中夹杂着无限的政治酸辛,循循诱导中饱和着深挚的手足情谊 。至若其“兼怀子由”的名篇《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不仅词意健朗乐观,而且由于诗的高度概括力,更把劝慰手足之情扩大到普天下中秋之夜的“无眠”之人了 。
唱和酬答,互通友情之作,在诗来说,并不罕见 。但在苏轼前的词坛,却几呈空白状态 。苏轼以诗为词,弥补了这一不足 。他的友情词,一般说来,具有语新意浓,一扫陈词浮调的特点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送述古》)这是设想别后孤灯独处的情景 。“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是对前辈师长欧阳修的深沉缅怀 。尤应称道的是,他在赠别词中还以政事国事相勉,如“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忘桐乡”(《浣溪沙·赠陈海州》),“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 。这实际上已开南宋爱国词人以词唱和、相互激励的先河 。又,赠别词最忌流于感伤,不能自拔 。苏轼独能以理遣情,在真切的友情中,表现出一种豪放而清旷的风韵: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起句即景起兴,“突兀雪山,卷地而来”⑺,气势非凡!但海潮之涨落,亦如时代之更迭、人事之聚散,古今皆然 。上片借景喻理,已为下片抒情张本 。过变由理而情 。人未登程,先约归期,盖海角天涯,知己难觅 。既然约定他年同返西湖山水,以尽“白首忘机”之乐,则今日暂别,又有何伤?通篇清旷飘逸,没有头巾气,不作儿女啼,全凭至情豪气感人 。其寄意遥深处,亦足发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