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的发展 古代诗词的发展( 四 )


(二)
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 。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 。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
——《祭常山回小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 。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 。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 。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 。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
苏轼的《渔父》四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 。而和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了 。活跃在这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上的,不仅有卧黄昏的醉叟,还有古柳树下的卖瓜者和隔篱娇语的蚕妇,更有那三五成群、踏破罗裙看使君的农村少女 。当然,词中的中心形象是“使君”——诗人自己 。他一路行来,怡然自得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切 。一会儿,乐陶陶地询问农家“豆叶几时黄?”一会儿醉悠悠地人渴思茶而“敲门试问野人家” 。最后,他居然乐而忘返地动了归田的念头:“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 。”
这组农村词写于元丰元年初夏,时词人在徐州任上 。是年春旱,苏轼应民俗至城东石潭求雨 。既雨,二麦丰收⑸,作者于谢雨道上作此词 。所以说,这组词中所表现的丰收之景和作者的欢快之情,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一幅“官民同乐图”,自有其值得珍视的生活基础和思想缘由 。以后,即便身处逆境,他也没有忘怀农事和人民的生活 。元丰四年,他在黄州贬所,又作《浣溪沙》五首 。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据傅干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这又是何等高尚的胸怀与情操!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新制布裘》乐府诗中关怀人民生活疾苦的优良传统,带进向以轻柔婉约见称的令词“小技”中,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