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诗词 高考300个文言实词及解释(18)


第三步 , 在高三上学期末 , 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 , 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 。这一步 , 是最关键的一步 , 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 。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 , 形式上 , 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 , 而实质上 , 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 , 在课上复习时 , 要拎出要领 , 触类旁通 , 注意知识前后联系 , 总结规律 , 授之以渔 。所以 , 这一复习过程中 , 一定要突出重点 , 做到每课有得 , 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 。只有如此 , 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 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
2、加强针对训练 , 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 , 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 , 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
第一步 , 检查作业即可 。而对于二、三两步 , 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 。以考核来促进复习 , 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
第二步 , 一单元一测 , 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 , 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 。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
第三步 , 一册一测 , 时间以两课时为宜 。除了以上内容以外 , 再加入课外考查 , 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 , 翻译也从中命题 , 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 节约复习时间) , 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 , 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
这种检测题 , 必须教师自己命题 , 针对课本 , 针对学生 , 针对自己的教学 。备课组里 , 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 , 根据具体情况 , 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 , 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 , 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
3、演练高考 , 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 , 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具备与否 , 或者说 , 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 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 。所以 , 面对高考 , 夯实基础之后 , 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 , 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 , 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 , 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 。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 , 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 , 先用四课时 , 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 , 联系课文与高考 , 总结特点 , 抓住规律 , 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 , 达到透彻理解 。然后 , 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 , 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 , 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 。最后 , 在高考前一个月里 , 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 , 其目的 , 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 , 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 , 如果需要讲解 , 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 , 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 , 文质兼美 , 命题点多 , 适合高中生阅读外 , 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1.从考试内容看 , 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 。这里的“言” , 即文言知识 , 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 , 题量一般是6道 , 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 , 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 , 后三题注重测试“文” , 分数“平分秋色” , 各占9分 。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 , 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 , 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 ,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 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 。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 。2002年虽然有调整 , 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