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翻译部分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九 )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 , 当地球不再转动 , 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 , 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 , 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 。不能和你分散 , 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
——《当》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 , 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 , 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 , 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 , 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
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 ,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 。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 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 , 感受作品的魅力 。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 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 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 , 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 , 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 , 沉浸于诗词 , 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 , 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 , 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
1 ,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 , 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 , 同为咏史怀古 , 也各有千秋 。
2 , 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 , 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 , 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 , 人世德悲欢 , 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 , 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 , 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 , 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 , 模仿《当》的歌词 , 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 , 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 ,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因而时常在教学中 , 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 , 伴随着阵阵掌声 , 铃声响起 。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 ,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 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 , 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 , 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 , 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
同时 , 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 , 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 , 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 。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认真备课 , 把握重、难点 , 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 ,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 , 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如果教师死守教材 , 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 。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 。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 , 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更能活跃思维 ,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新课标指出 , 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 , 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 , 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 , 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 , 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是走向实践 , 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 , 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 ,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 。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 , 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 , 并加以积淀 , 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四是走向智慧 ,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