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情别绪的古诗(13)


别董大二首
年代:【唐】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六翮飘飖私自怜 , 一离京洛十馀年 。
丈夫贫践应未足 , 今日相逢无酒钱 。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 , 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 , 固然感人至深 , 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 , 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 , 坚强信念 , 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
关于董大 , 各家注解 , 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 , 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高适在写此诗时 , 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 ,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 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 , 不免“借他人酒杯 , 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 , 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 , 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 , 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 , 因而能为志士增色 , 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 , 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 , 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 , 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孙艺秋)
四时田园杂兴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 , 家家打稻趁霜晴 。
笑歌声里轻雷动 , 一夜连枷响到明 。
这里描绘丰收的景象 。粮食就是农民的性命 , 有希望全家吃上饱饭 , 累死都心甘情愿 。连枷是打稻的用具 , 打在稻穗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在歌声笑语中他们一直劳作到天明 。《四时田园杂兴》这一系列的诗表达的都是悠然闲适又不失忙碌欢快的乡村生活 , 轻松愉快的意味充斥字里行间 。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尽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 诗人流放夜郎 , 行至白帝遇赦 , 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 , 水急流速 , 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 , 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 , 点明水势如泻 。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 , 笔姿之骏利 , 尚不能得其圜中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 , 故雄峻迅疾中 , 又有豪情欢悦 。快船快意 , 使人神远 。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 , 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 , 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 , 令人百诵不厌 。
你所问的《春日》 《忆江南》 《登鹳雀楼》 《回乡偶书》《凉州词》《四时田园杂兴》 都有很多个版本 , 你具体是想知道的哪一首最好能把原诗放上来 。
潮汕红桃粿的由来和历史红桃粿又名红曲桃 , 是广东潮汕著名的汉族小吃 。取桃果造型而得名 。桃果象征长寿 , 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 。有些地方叫作粿桃和红桃粿 , 因为外形像个平面的红桃子 。潮汕家庭妇女 , 一般都能掌握这类食品工艺 。由于整个过程必须从舂捣米粉开始 , 故做又称为舂粿 。
潮州民间习俗 , 凡时年八节 , 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红桃粿、酵粿、白饭桃 。红桃粿、酵粿做完后 , 要放在祖宗灵位前祭拜 , 白饭桃则只是拿来吃 , 那是因为潮州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如意、好意头的象征 , 而酵粿在制作过程需要发酵 , 故取其“发”的好意义 。
从红桃粿解读潮汕人的性崇拜
作者:杨育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