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情别绪的古诗(11)


是一缕缕晨曦
轻吻脸庞 , 
洒满柔情的时光 , 
亲如兄弟姐妹的温馨 。
这些古诗的诗人是谁 , 表达了什么感情!!!急!!!!!!!!!!!春日
年代:【宋】 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 , 万紫千红总是春 。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 , 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 。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 , 东风催得百花齐放 , 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 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等闲识得东风面 , 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
从字面上看 , 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 , 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 , 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 , 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 , 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 , 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
忆江南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
此词写江南春色 , 首句“江南好” , 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 , 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 , 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 , 唯因“好”之已甚 , 方能“忆”之不休 , 因此 , 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 , 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 , 点明江南风景之“好” , 并非得之传闻 ,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 , 又照应了“忆”字 , 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 , 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 , 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 , 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 , 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 , 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 , 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 , 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 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 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
登鹳雀楼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 , 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 , 气魄雄浑 , 放眼宇宙之无限 , 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 , 而且对得顺乎自然 , 气势充沛 , 浩大无边 , 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 遗芳千古 。这首诗 , 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 , 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 , 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 , 读来不嫌其排 , 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 , 而两联都用对仗 , 如果不是气势充沛 , 一意贯连 , 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 , 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 , 所谓“正正相对” , 语句极为工整 , 又厚重有力 , 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 , 虽两句相对 , 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
回乡偶书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 , 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 , 人事不同 , 人生易老 , 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 , 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 , 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 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 , 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 , 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 , 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 , 内容虽平淡 , 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 , 毫不雕琢 , 细品诗境 , 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 , 哀婉备至 , 动人心弦 , 千百年来为人传诵 , 老少皆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