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情别绪的古诗( 七 )


难于上青天 ,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是一段绝妙的风景描绘 。诗人用极度夸张的语言写出蜀道的艰难险峻:太阳神驾着六龙的车子到这里也要折回来 , 奔腾的江水也要撞回来;黄鹤飞不过去 , 猿猴也愁于攀援 。著名的青泥岭道路弯曲险怪 , 行人伸手可摸到天上的参星和井星 , 累得喘不过气 , 无不拍着胸膛长声悲叹 。山中幽深的古木之上 , 各种鸟类的鸣叫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气氛 。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 不要说去通过 , 就连听人说一说 , 也把脸都吓白了 。诗人笔下蜀道上的奇姿壮彩 , 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 , 令人魂悸魄动 , 惊起长嗟 。这段诗句的奇思异想和豪壮奔放的风格 , 正是李白诗独具的特色 。
清代诗人赵翼评李白诗说:“诗之不可及处 , 在乎神识超迈 , 飘然而来 , 忽然而去 , 不屑屑于雕章琢句 , 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 , 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瓯北诗话》卷一)这段话概括出李白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 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 , 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 。他的诗歌 , 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 。他心地纯洁 , 胸怀开阔 , 憎爱分明 , 高兴时美酒清歌 , 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 , “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 , 歌哭笑骂 , 无所避忌 。第二个特点是无比丰富的想象力 。诗思来如迅电 , 去如疾风 , 纵横变幻 , 大起大落 , 随着他抒情的需要 , 上下古今人物 , 天文地理知识 , 真实的历史 , 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 , 注入诗句 , 为他服务 。第三个特点是常用夸张的语言抒发激情;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之类极度夸张的诗句 , 在他的诗中所在皆是 。唯其夸张 , 所以传神 , 极不准确的语言却极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 。
杜甫的诗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 生于河南巩县 , 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 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 , 游历过南起吴、越 , 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 , 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 , 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 , 长安沦陷 , 杜甫曾陷 城中 , 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 , 任左拾遗 。49岁时 , 弃官携家入川 , 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 , 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 , 57岁时出川 , 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 , 59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
李、杜齐名 , 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 。李白像狂放不羁的骏马 , 杜甫像忍苦载重的犍牛 , 各具风范 , 各有价值 。杜甫诗风老成稳健 , 倾向现实主义 。他的全部诗作 , 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 , 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 , 即本于此 。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 , 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 。这一期间的诗 , 虽也有关于个人穷通利达的慨叹 , 更多的诗却着眼于百姓苦难 。公元756年 , 唐宰相房琯率四五万军队在陈陶同安史叛军激战 , 由于指挥失当 , 差不多全军覆没 。杜甫为此写了《悲陈陶》一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 , 血作陈陶泽中水 。
野旷天清无战声 , 四万义军同日死 。
群胡归来血洗箭 , 仍唱胡歌饮都市 。
都人回面向北啼 , 日夜更望官军至 。
初冬(孟冬)时节 , 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 , 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死寂无声 , 四万兵士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 , 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 , 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诗人的悲愤恰是人民的悲愤 , 他在替百姓呼号 。杜诗中著名的“三吏”、“三别” , 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我们看其中的《无家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