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情别绪的古诗( 二 )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 , 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 , 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 , 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 , 它的创造和成熟 , 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 , 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 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 , 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 , 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 , 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 , 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 , 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 , 柔靡纤弱 , 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 , 不满现状 , 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 , 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 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 , 铁骑绕龙城 。
雪暗雕旗画 , 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 , 胜作一书生 。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 , 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 , 想投笔从戎 , 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 , 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 , 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 , 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 , 内容空虚 , 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 , 提倡学习“汉魏风骨” , 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 影响很大 。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苍凉辽阔 , 哀而不伤 , 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 , 子昂始高蹈” , 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 。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 , 以自己的诗作 , 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
鉴赏唐诗 , 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 , 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 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
古体诗 , 又称古诗或古风 。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 , 是专用名词 , 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 , 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 , 每句字数不限 , 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 押韵也可换韵 , 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 。一句话 , 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 , 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 。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 , 一般归入七古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 , 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 , 所以仍是古诗 。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
近体诗 , 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 , 讲求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 , 即名词对名词 , 动词对动词 , 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 , 由八句组成 , 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 , 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2)绝句 , 由四句组成 , 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 , 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