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矣乃是什么意思( 六 )


谱本:在明代见于五个刊本,都是有唱词的 。但有三个显著不同派别 。最早见的是正德间谢琳的《太古遗音》(1511),不注调式,用极简单的弹法把王维《渭城曲》的原诗演弹十三遍,这是基本上没有什么音乐价值的 。嘉靖间黄龙山在甫京刊出的《发明琴谱》(1530)和万历间杨抡在南京刊的《太古遗音》(1609)是一个用凄凉调(紧二五弦各一徽)演奏的九段中型琴曲,用相当"典雅"的词句把《渭城曲》装饰丰富了 。但是曲调和词都有些许出入(清同治间l866年黄晓珊《希韶阁琴谱》把唱词和琴曲减为七段属这一系统,但用调不同,可能是他自己改编的)万历间杨表正在南京刊的《琴谱正传》(1585)和万历间福建张宪翼的《太古正音》(1609)是同一系统的三段小型曲 。但唱词旋律都不很同;虽然也都是凄凉调,但杨表正对凄凉调是误解的,他只紧五弦,"而张宪翼虽然紧二五两弦,却又避开二弦不弹 。总的说来,这一曲在明代是乱杂的,也可以说是不很成熟的 。现时琴家所弹的,都无例外地用的是清同治间上海张鹤《琴学人门》的谱本(1867),也是一个三段小型琴曲,注着和明代完全不同的唱词,张鹤的琴师浦城祝桐君(凤喈)改编的琴曲 。
《阳关三叠》:唐代诗人王维作《送元二使安西》,流传甚广,被入乐唱咏之余更被谱为琴曲,是为《阳关三叠》 。此曲初见于《浙音释自琴谱》,旋律在稍加变化后重复三次,以表达一唱三叹、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 。
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有名的表现送别的诗 。曾用在当时大曲中,称《渭城曲》 。采用此诗作歌的琴曲,初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 。目前流行的琴曲《阳关三叠》,是将原诗重复发展为三段而得名 。由于音乐能够紧密结合诗句,而且将诗中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作了深刻入微的表现,因而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
曲情:人们都知道《阳关曲》是送别的意境,但王维的原诗只有"无故人"三字写感情 。因此,琴家都想丰富它的内容,这是《阳关三叠》许多唱词不同的原故,同时就不免有些不同的情感表现,个别的谱,有个别唱词,也就有个别曲情 。
2.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中叶(徽藩风宣玄品)(1539)另一节本,初见于明朱常淓《古音正宗》(1643),续见于清秦维瀚《蕉庵琴谱》(1868) 。两本又同见于民初《琴学丛书》(1912) 。前者为四十五段大曲;后者缩为九段的中型曲 。均无词 。
《神奇秘谱》中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 。谱中分段小标题有“取韩”、“投剑”等目 。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 。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和大曲的形式 。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 。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 。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
蔡邕的原文:"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 。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 。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 。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 。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 。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 。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 。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 。"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 。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 。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 。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 。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 。"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 。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 。故曰:"聂政刺韩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