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矣乃是什么意思( 二 )


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为中国十大古曲 之一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 。现存谱初见于明代萧鸾编纂《杏庄太音续谱》 。
2.《阳关三叠》
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是目前所见的一首中国古琴曲 。
3.《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是一首中国古琴曲,无射均(紧五弦)定弦 。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创始人郭沔 。
4.《平沙落雁》
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 。
5.《醉渔唱晚》
中国古琴曲 。此曲作者有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及“后世隐流”之说 。《西麓堂琴统》中记述此曲为陆鲁望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 。现存古谱有多种版本 。
古琴曲矣乃是什么意思

扩展资料《渔樵问答》曲谱相关
《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 。」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杨表正修订曲谱,配制歌词 。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词,将曲调稍加改易,成为独立的器乐曲 。此曲优美清逸,以对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 。
中国的十大古琴名曲是什么?1.潇湘水云
作者:郭沔,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末年著名著名琴师、古琴作曲巨匠、教育家 。浙古琴派创始人 。南宋末年,景淳间(1260一1274)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 。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 。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 。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却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 。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 。
3.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有700年之久,也许是中国最有名的古曲了 。
琴曲《高山流水》,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 。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后因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记载着《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可见,《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实为同一曲目 。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
《高山、流水》: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或是“洋洋乎志在流水” 。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完全能够准确地领略到他的音乐表现 。唐以后,发展为《高山》与《流水》两个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特别是《天闻阁琴谱》中所载川派张孔山的《流水》 。由于它充分运用了“滚、拂”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 。
谱本:也是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 。但是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张孔山的《流水》 。张孔山的《流水》,仅见于一个刻本的《天闻阁琴谱》(1867),但是四川华阳顾玉成(1808一1876)所传的张孔山《流水》传钞本却不很同 。1850左右张孔山传于武汉的谱本又不同 。
曲情: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
《高山》、《流水》两曲从明初以来,又有演变,朱权(神奇秘谱》写在前半部称为《太古神品》的一类中,《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证明他是暗示他所辑的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 。在明中叶徽藩的《风宣玄品》中(1539),这两曲依然前短后长不分段,但指法改动了 。到明中叶以后,杨表正《琴谱真传》(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注词),这时在宫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据《藏春坞琴谱》1620),都和朱权所说宋代的分法相符 。但是和杨表正谱距离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点南京出版的杨抡《伯牙心法》(1600)却把《高山》变成六段了 。到了尹晔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万历间约1600左右就已有名于琴坛)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 。从此以后,所有清代各谱的《高山》都是八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