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矣乃是什么意思( 三 )


从杨表正时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张孔山的《流水》中,却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九段(参看《高山》条) 。所加的一段,即张谱的第六段,是用所谓"七十二滚拂"的技巧尽情模拟泉滴水流的声音的 。《天闻阁谱》专为这些滚拂和滚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费解 。张自己在《天闻阁谱》中写了一篇小识说:"余幼师琴于冯彤云先生,手授口传 。所习各操尚易精熟,独此曲最难 。且诸谱所收《流水》虽然各别,其实大同小异,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悬绝 。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们还没有冯彤云的材料,但可以从此看出张孔山《流水》必另有传本 。顾玉成本对于这一段用的是传统的滚拂另加旁注,反而不十分费解 。顾氏谱在模拟水流里的旋律性较强,《天闻阁谱》模拟水声较切 。
4.渔樵问答
谱本:《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乐曲中通过渔樵对话的方式,在清山绿水之间赞美自然风光 。曲中有一些悠然自得的乐句重复或移位再现,形成了问答的对话效果 。还有一些模拟摇船和砍树的效果,造成了对渔樵生活的联想 。还有明中叶杨表正《琴谱正传》(1585)以及明清以来其他二十种刊本琴谱 。曲体中型,明代各谱多有词,清代各谱无词 。近代《琴学初津》中说它“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至问答之段,另人有山林之想 。”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景,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 。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 。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 。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曲情:杨表正此曲序云:"《渔樵问答》,古操也 。查遗谱有指法无音文;《琴史》有文音无指法 。今配定文音入谱,使善鼓者知其曲之古淡……然微妙岂于贪徇嗜利辈能知乎 。"他的旁注词,和《渔歌》一样,是有很健康的意义的;到了清代,凡是有唱词的《渔樵问答》都是用明杨抡另编的一个以放浪形骸之外,专一吟风弄月的唱词(比张的原词简化了些),他的唱词多是文人学士替他执笔,比较"典雅" 。王光祈在介绍此曲时也是用的杨抡的旁词,因而杨抡的唱词大大地传开了 。而比较通俗而又较有意义的杨表正唱词,反而被忘却了 。绝大多数谱本中都说此曲是杨表正的创作,因而杨表正的原唱词是值得重新介绍出来的 。杨表正所述的原词是:
第一段 渔问樵曰:"子何求?"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
第二段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
第三段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
第四段 樵曰:"子亦何易?"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
第五段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
第六段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第七段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