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注解( 八 )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 , 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 , 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两句 ,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 , 应是月满时 , 上西楼 , 望云中 , 见回雁 , 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 , 人却未圆;雁字空回 , 锦书无有 , 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 , 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 , 盼望锦书到达 ,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 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 承上启下 , 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 , 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 , 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 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 , 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二句 , 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 , 由己身推想到对方 , 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 , 而是双方面的 , 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 , 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 锦书未来 ,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 , 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 , 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 , 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 , 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 , 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 ,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 , 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 , 心已笼罩深愁 , 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 , 而是“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了 。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 ,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 , 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 , 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 , 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 , 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 , 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前后衬映 , 而相得益彰 。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 杨柳堆烟 ,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 楼高不见章台路 。
雨横风狂三月暮 , 门掩黄昏 ,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 。

注解:
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 , “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 , “堆烟”状院中之静 , 衬人之孤独寡欢 , “帘幕无重数” , 写闺阁之幽深封闭 , 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 , 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 。“庭院”深深 , “帘幕”重重 , 更兼“杨柳堆烟” , 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 , 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 。叠用三个“深”字 , 写出其遭封锁 , 形同囚居之苦 , 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 , 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 。因此 , 李清照称赏不已 , 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显然 , 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 。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 , 也是不言自明的 。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 , 殆有寄托 , 不仅送春也 。或见《阳春集》 。李易安定为六一词 。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 。”乃作“庭院深深”数阕 , 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因花而有泪 , 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 , 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 , 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 , 且又乱落 , 飞过秋千 , 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 , 花愈恼人 , 语愈浅而意愈入 , 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 , 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 , 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 , 冶游不归 , 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