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古诗词和说明文( 五 )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 。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 , 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 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 , 下片由景而人 , 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 , 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 , 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 , 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 , 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赏析文章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 , 这种题型 , 既考阅读 , 又考写作 , 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 ,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 , 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 ,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 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 , 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 , 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 , 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 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 , 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 , 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 , 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 , 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 , 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 , 深入开掘下去 , 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
求《古诗词鉴赏500字》随便一篇鉴赏文章1 , 诗词《清平乐·莺啼残月》鉴赏如下: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情侣的惜别之词 , 词人用清秋、残月、莺啼、马嘶等画面与声响 , 交相渲染秋天早晨的凄凉气氛 , 映衬出女主人公离别时悲痛欲绝的感情 。
词的上片写别时的情景 。在个清秋的早晨 , 女主人公的丈夫就要远出 。枝头响起紫莺啼晓的叫声 , 西边天空中 , 尚挂着一弯淡淡的月亮 , 留连不肯隐去 。即将的离别使相爱的人儿有诉说不尽的情思 , 以致于夜无眠 。然而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 。门外响起凄厉的马嘶 , 在催促行者赶快动身 。后柳永《雨霖铃》谓“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概括性她表达了同样的人生感受 。语序安排也十分精致 , 传达出极深的意蕴 。首先 , “莺啼残月” , 点出时闻是早晨;“绣阁香灯火” 。说明二人沉浸于离别的痛苦之中 , 于灯下互诉衷情 , 竟不知黑夜已经过去 。是早莺的啼鸣 , 西斜的弯月 , 唤醒了这对爱人 , 始知吹灭燃着的油灯 , 离别的早晨已经来临 。接下来的“门外马嘶郎欲别” , 以不通人情的马儿偏又在门外长声嘶叫 , 来描写离别时刻的迫近和二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而“正是花时节”一句 , 既交代了季节是在秋天 , 又描画出秋风瑟瑟 , 落红纷纷的景色 。女主人公出门送郎 , 觅此凄凉之景 。哀伤痛苦之情倍增 。“正是”二字 , 同时总结以上的场景描写 , 强调出景物对人的感染 。张炎《词论》曾云:“词之难于令曲 , 犹诗之难于绝句 。不过十数句 , 一句一字不得闲 。”这首词的语言就显现了韦庄运用词这种艺术形式的造诣之高深 。
下片抒写了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思 。“妆成不画蛾眉” , 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态 。离别后的一个早晨 , 她在对镜梳妆 。云髻高耸 , 零簪横插 , 脂粉薄埯 。她拿起黛笔 , 正待画眉 , 却端详着镜中那张青春美丽的脸庞 , 唤起心中无限酸苦 。困挠她的 , 不仅是为谁梳妆、为谁打扮的烦恼 , 而且有青春易逝、容颜易老、独守绣户、虚度年华的痛楚 。这就是下句中“含愁”的内涵 。她因而一阵心灰意懒 , 放下画笔 , 走到门边 , 凝视着门外的那条小路 , 然而 , 小路空空 , 不见人影 。思念之情是这样折磨人 , 所以女主人公吩咐道“去路香尘莫扫 , 扫即郎去归迟 。”那小路上还留着郎出行时的足迹 。千万不能扫去 , 她要时时看见 , 仿佛郎才刚刚离去;扫去它 , 便使人觉得郎去已久 , 迟迟不归 , 思念之情更难忍受 。留着它 , 纵使郎没有归来 , 这足迹也聊可慰人情怀 。少女的痴心痴情令人怜悯 。《长干行》曰:“门前旧行迹 , 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 , 落叶秋风早 。”疑韦庄的词意即从此化出 , 但李白诗是叙述口吻 , 韦庄词则以祈使语气 , 在表达女主人公的情感上更加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