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一下贵阳有“九门四阁十三关”之称( 二 )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上端 。因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县 。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有门联:“蜂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 。此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城门因此得名 。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此门可通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开阳)而得名 。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因次于城内之东门而得名 。城门有联:“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 。写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
贵阳的“四阁”,现存在的只有文冒阁 。其余的皇经阁、灵官阁、玉皇阁均已消失,而其遗址今在何处,即便是土生土长的 “老贵阳”,知者已不是很多 。
文昌阁:贵阳原有两个文昌阁,一个是原建在城内府桥上的文昌阁,已不存在,早被人们遗忘 。另一个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于老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该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取文昌名,寓文化繁荣人才昌盛之意 。阁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风格独特,巍巍耸立 。立于阁上,可览在半个贵阳城景 。
皇经阁:在今省府路小学内,从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经处所 。此地解放前为志道小学,并存有古建筑遗痕,后经过多次翻修重建,现已完全消失 。
灵官阁:在今普陀路建国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二进四院大庵,拆毁时间不详,地基上现建立幢幢大楼 。
玉皇阁:在今城基路,现为城基路小学校址 。玉皇阁应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筑于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
贵阳城外的“关”,大抵皆建于山道峡口处,多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上,筑有拱门和相应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担着进入城池的重要防卫的任务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贵阳又设南北二关,为征收杂税之所,与旧时的关作用和意义有所不同 。明清时期,贵阳城外大体设有十四关 。
新添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新添关,在治城东南三里,贵州站在其下 。”新添关因其通新添卫(今贵定县)而得名,贵州站在今油榨街,据此可知,新添关应该在今油榨街附近,因无足迹可寻,地点待考 。
图云关:原名油柞关、图宁关 。《贵阳府志》说:“图云关,在治城少南五里,旧名油柞关 。”康熙四十年改图宁,道光元年改图云 。油柞关,古名贵阳站,位于今油榨街东端森林公园,附近有图云桥,石壁上存留的几帧石刻,使得关口尚存古韵 。
鸦关:俗名小关 。明《贵州图经新志》说:“鸦关,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环叠,中惟一可守 。”原为贵阳通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处,旧有拱门一座,其旁有店铺供往来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处是贵阳北面门户 。拱门额嵌“北门锁钥”四字 。
凤凰关:俗称大关 。《贵阳府志》说:“凤凰关,在城北十里,旧名大鹏关 。”原为贵阳至四川驿道所经之处,后来公路不经过此地,才冷落下来 。现为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大关村 。
蔡家关:清爱必答《黔志识略》说:“蔡家关,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 。”蔡家关今位于贵阳市西面,1958年于此建贵州工学院,现为贵州大学之一学区,贵黄公路由此经过 。
打铁关:《贵阳府志》说:“打铁关,在府南百纳副司打铁寨,去府六十里,有塘 。”由此推断,打铁关在今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东靠黔陶,西邻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经过 。
白沙关:《贵阳府志》说:“白沙关,在府西二十八里麦西里刘家庄 。西达清镇,东通扎佐 。”白沙关在古代贵阳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属白云区艳山红乡所辖 。
百达关:《贵阳府志》说:“百达关,在浑水屯 。去城十七里,高入云表 。”百达关在今之贵阳西面,其北为阳关农场,南为野鸭塘,属于野鸭乡浑水屯村 。
六冲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记载,“城东五里曰六冲关,贵开公路经其下 。”六冲关原名鹿疃关,在今茶店北面,属云岩区黔灵乡 。因上有童文献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后改精神病院而闻名,其侧为贵州省植物园 。
汤粑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说:“城东三里曰汤粑关,为通黄平旧州之路 。”汤粑关在今贵阳东南面,属南明区云关乡,南接油榨街,东靠冒沙井,为贵阳东出口,贵新公路机场段由此经过,每日车流如潮,甚是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