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些大气磅礴的诗词就像将进酒那样奔放( 四 )


这首诗本身就犹如黄河之水,气势磅礴,情绪急促,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生活态度 。在艺术上也很有代表性 。
这是一首抒情诗,无论抒发什么感情,都是抒情者的一种自我肯定 。这首诗也就是李白的自我肯定 。他抒发的是一种愁情、愤懑,可在这愁情与愤懑当中,表现着他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 。该诗前半部分抒发着一种须及时行乐的思想,这仅是一种表层的意思 。但真正给人印象深的还在这一部分 。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引人深思:
1、开头起兴,是爆发式、力量型的 。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起兴,黄河之大、之长、非凡是人所共知的,这从天而降的长、大、非凡和剧烈动荡的物象合成为一种壮大的、给人以生命感的景色,表现着飞腾咆哮的、非同凡响的巨大生命 。仔细体会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其生命消失是迅速的,但这一过程也是伟大壮观的 。正因为用这不平凡的黄河来起兴,引起青春之易逝,人生之短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感慨就不是软弱无力的自我哀怜,也不是无可奈何的呻吟 。他所唤起的感情,只有悲慨而无悲观 。这种感情色彩不是灰暗的,而是鲜亮的;其状态不是一种冷清的、停止的,而是激动、向上的;它所导向的感情不是消沉的而是昂扬的 。所以这里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珍惜,体现着信心和力量 。这是开头起兴给人的感发、引人思索的意义 。
2、这里讲到“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能简单的以及时行乐来对待 。这及时行乐是表层的追求享乐,而实际上蕴涵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在这自信的基础上,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追求自由的倾向 。这是一种要求个性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人生得意须尽欢”两个要结合起来 。
前半部,表面看来写的是及时行乐,但这里却表现着自信和自由的倾向,这是表现人的个性觉醒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抒发的是借饮酒而摆脱愤懑、摆脱愁情的束缚,表面看是在发牢骚,实际上也有它深刻的思想:(1)首先指出“钟鼓馔玉不足贵”,富贵生活不值得珍惜、留恋 。李白为什么要这样讲?他认为富贵生活不是永恒的,功名富贵不会常在 。这种思想是初盛唐以来诗人的普遍思想,即富贵者也可以没落,而贫贱者亦可富贵 。因此一味追求富贵,为富贵所束缚,这是不值得的 。(2)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像自己这样的人材必有大用,有大用这富贵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所以他也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3)李白在现实中所见到的那些富贵之家,又多半是些腐朽的、庸俗的、庸碌的一些人,这都是一些为诗人所不齿之人 。基于这三点,所以他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 3、还讲到“古来圣贤多寂寞”,圣贤的不被理解、认识 。生前就是孤独困窘的,而生后又常常不被人重视,所以无须追求成圣成贤,即不以圣贤为楷模 。如果一定要留名后世,那也“惟有饮者留其名”,还是曹植那样好 。这两点不是讲什么正经的道理,而是表达李白的一种情怀 。他所说的这些话,话间的联系是一种感情的逻辑,不是一种理性的思维,理论的逻辑 。他是用否定的方式来求得自我的肯定 。他把当时士人两项最高的追求:一是富贵,一是以圣贤为楷模,都一一否定了,那实质上就是借此来肯定自己 。只有纵酒寻欢,在长醉中摆脱这种世俗的羁绊,获得自由,才是最有意义的 。功名富贵,是一种不能永恒的虚假的价值 。李白曾写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所谓“合自然”“醉中真”,其内涵都是在追求这种个性自由 。《将进酒》“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意义就在此 。结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正表现着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现实中无从得到肯定的苦闷 。所以该诗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表现了以自负、自信、自由为内容的自我肯定 。

该诗虽给人“万古愁”,以酒浇愁之感,由于用豪放来冲淡心中之郁抑、心中之愤懑,所以基调仍是乐观的,并用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这种乐观自信的、放纵不羁的精神 。
从语言形式上看,句型变化多,开头用长句,然后三字句、七字句交错使用,而且换韵比较频繁 。如开头“来”“回”在古代是押韵的,古代属“灰”韵 。“发”“雪”“月”同押一韵 。“来”“杯”押一韵 。“停”“听”“醒”“名”押一韵 。“谑”“酌”在古代也是押韵的 。“裘”“愁”押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