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些大气磅礴的诗词就像将进酒那样奔放( 六 )


17、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
整体赏析: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在这首诗里,李白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 。诗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 。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 。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但句中没有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来突出隐喻,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 。再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古时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 。李白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李白借冯谖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处境 。这时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并不就此消沉 。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自我理想的这一天总会来到的,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 。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过去)游维扬,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筵宴中展示的痛快气氛,诗句豪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