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三 )


隋鸿锦表示 , 馆内会有相应的引导 , 告诉参观者不要拍照、要尊重标本 , 但是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 包括公众认知的过程 。就像在医学院校 , 虽然反复教育学生要尊重大体老师 , 但总会有零星的个别学生作出不尊重的行为 。

【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技术中立
不但参观者要尊重标本 , 对于参与制作标本的专业人士来说 , 给予标本足够的尊重同样重要 。
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没有政府拨款 , 因此如何吸引更多参观者入馆就成了需要面对的课题 。目前 , 门票、衍生品的收入能够维持博物馆的日常运营 , 但制作标本的高额成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回收 , “好在我们是自己做 , 自己用 。”除了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馆长这重身份 , 隋鸿锦还是一家生物塑化技术研发公司的总经理 。隋鸿锦说 , 自负盈亏的压力“也逼着我们去研究受众的需求 , 研究怎么把知识变得更有趣 。”
如果说用通俗有趣的展示方法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广泛地传播科学知识 , 是科普从业者的共同追求;那么 , 如何不因一味追求有趣而滑向过度娱乐的“深渊” , 是科普从业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
有一位果壳的编辑就认为 , 展览有些过于重视视觉效果 , 特别是有一副人体标本拉开肚皮、让参观者端详“自己”的内脏器官 , “我觉得其实没必要做成这样 , 何必呢?有点不太尊重 。”
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编辑提到的标本 | 中国新闻网
对此 , 隋鸿锦表示 , 娱乐性是展览严格避免的 。展览的每一个标本都有主题 , 有的展示内脏 , 有的展示血管 , 有的展示骨骼韧带 , 有的展示浅层肌肉、中层肌肉或者深层肌肉 。比如跳芭蕾的标本 , 是在比较手掌和脚掌之间的结构相似性 , 要进行上下肢肌肉的比较 ,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让标本的上下肢靠近 , 便于观众比较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展览完全是一种科学性的展示 , 可以算是一堂完整的解剖课 。如果一个医学生拿着解剖书来到展厅 , 他可以完整地把各个系统都很好地复习下来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 , 用有趣的方式科普解剖知识 , 是博物馆一直以来的目标 。
2004年 , 当隋鸿锦带着人体塑化标本在北京建筑文化中心举办展览时 , 媒体的报道和铺天盖地的指责(哗众取宠的猎奇秀、利用尸体牟利、尸体的来源不明等)让他猝不及防 , “因为我感觉(人体标本展览是)很正常的一个科学活动 , 我有思想准备媒体会有反应 , 但没想到媒体反应这么强烈 。”如今 , 他还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当年影响颇大的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采访人员的名字、杂志的刊号 。
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馆中的动物塑化标本丨百度百科
2004年以后 , 塑化技术与人体标百思特网本不再高度“捆绑” , 生命奥秘博物馆的重点转向了动物——全球首只大熊猫标本 , 全国最高长颈鹿标本 , 以及最近的世界最大抹香鲸标本 。隋鸿锦说:“我做动物标本完全是社会舆论造成的 。我当时和很多人讲 , 塑化标本技术是一个纯粹的技术 , 只不过应用在了人体上 。人体只是塑化技术的一个载体 。我说这话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也不相信 , 我干脆做动物标本 , 我把它用到动物标本上 , 大家就会明白我既可以用塑化做人体标本 , 也可以用它来做动物标本 。对于一个纯粹的技术 , 谈不到伦理 。只不过技术应用到人体这个载体上 , 涉及到人体了 , 我们需要注意、需要对人体的尊重 。”
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央视新闻对《巨鲸传奇》特展的报道 | 微博:@ 隋鸿锦博士
亡者之音
怎么做才算对人体足够尊重?或许其他领域的经验可以为鉴 。不光是人体塑化标本 , 当把人体当成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 , 伦理问题总是如影随影 。
在医学科研上 , 志愿者捐赠的人体样本都需要经过伦理审查 。审查基于知情同意原则、隐私保密原则、不伤害原则等等 。知情同意原则 , 是为了让捐赠者能不受胁迫利诱误导 , 获取充足的信息 , 自主决定是否捐赠、允许样本和信息被用于哪些范围内、在何种条件下可销毁样本 。隐私保密原则 , 是为了尊重捐赠者的隐私 , 保护好捐赠者的资料不外泄 。不伤害原则 , 是为了保护捐赠者的生命、健康、以及尊严 , 要尽可能让捐赠者受益不受害 , 另外 , 对科学的追求不能高于对捐赠者权益的考虑 , 两者冲突时 , 以捐赠者权益为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