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五 )


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边沁“自体圣像”的头部并非真实头部 , 而是被蜡像代替 , 原因是当时的脱水技术不能将头部保存得栩栩如生 , 地上放的是保存过程里受到损毁的头部 | preservedproject.co.uk
边沁认为 , 没有任何事物能像个体自身一样与自己类似 , 因此死者的遗体应该作为个人最接近的象征物保存下来 。一个人往往被用各种方式描绘 , 比如绘画、雕塑等 , 对尸体的保存使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形象 。边沁将被保存下来的尸体称之为“自体圣像”(auto icon) 。
每每穿过学院的主楼回廊 , Vicky都能看到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之父边沁身穿黑色礼服 , 持手杖 , 戴着一顶草帽 , 端坐在桃花木的盒子里 , 在死后的几百年里 , 仍代表着他自己 。
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存放在UCL的边沁自体圣像 | preservedproject.co.uk
在自愿捐赠的前提下 , 是否可以将人体塑化标本看为现代版的自体圣像?毕竟生物塑化技术的发明者哈根斯常年戴一顶帽子 , 正是受到边沁的影响 。比边沁更进一步 , 由于新技术的运用 , 不光是骨架 , 人的绝大部分肉体都可以保存上千年 。然而 , 边沁预先决定了自体圣像的穿着和姿态 , 而更多塑化标本的身材、表情、动作、姿态等等 , 却与个人意愿无关 。那么 , 如果标本是“他” , 他代表的是谁?
后记:
在果壳编辑部内关于人体塑化标本的讨论 , 最终落在了自己死后遗体的处理方式上 。
和一起参观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同事不同 , 另一位编辑不愿被做成塑化标本 , 因为她之前听学医的朋友提起过大体老师 , “知道医学院的学生是怎么谈论遗体的” , 特别是对身材丰满的大体老师 。尊重肯定还是有的 , 但尊重不一定充分体现在行为中 。而且 , 她也接受不了被公开展示、被众人围观;但可以接受被做成蛋白粉 , “一把火烧了太浪费了 , 好歹是几十年的有机物 , 死后怎么也得给社会做点贡献” 。
另一位编辑则认为 , 一把火烧了最好 , 什么都不剩最好 。至于对社会的意义 , “生前就没为社会做什么贡献 , 死后更算了吧 。说到底 , 为社会做贡献从来也不是我活着的目的 。”不过 , 她倒是会考虑器官捐赠 。相较于对集体的贡献 , 她更在乎对个人的帮助 。
大家的愿望虽然彼此矛盾 , 但无疑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逝去的人们已经到达了终点 , 我们还在路上 。这条路人人难逃 。讨论该如何对待尸体、骸骨、人体标本 , 选择用哪种方式处理遗体——做成木乃伊、土葬、火葬、公开被解剖、做成蛋白粉、做成塑化标本——都代表着每个人对生命的态度 , 更吊诡地代表着一种希望——希望在生命的尽头 , 将死亡置于人的掌控之下 。
人体塑化|人体塑化标本——“活着”的尸体?



作者:雪竹 , Edan
编辑:游识猷
参考文献:
[1] Jones, & Gareth, D. . (2016). The public display of plastinates as a challenge to the integrity of anatomy. Clinical Anatomy, 29(1), 46-54.
[2] King, M. R., Whitaker, M. I., & Jones, D. G. (2014). I see dead people: Insights from the humanities into the nature of plastinated cadavers.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 35(4), 361-376.
[3] Lantos, J. D. (Ed.). (2011). Controversial bodies: thoughts on the public display of plastinated corpses. JHU Press.
[4] 梅伦博塞维奇. (2004). 杰里米边沁与自体圣像艺术. "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讨论会.
[5] Squires, K., Errickson, D., & Mrquez-Grant, N. (Eds.). (2019). Ethical Approaches to Human Remains: A Global Challenge in Bioarchaeology and Forensic Anthropology. Springer Nature.
[6] 隋鸿锦.关于人体标本概念与伦理的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