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或者散文赏析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
七律·端午
殷尧藩(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端午
李隆基(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
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
菩萨蛮
陈义(宋)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或者散文赏析】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
渔家傲
欧阳修(宋)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 。
浣溪沙
苏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花心动
史浩(宋)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赏析那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舒頔生于1304,死于1377年,处于元明易代之际(元朝灭于1368年),正如上文说的“遭逢乱世” 。“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贼感而释之” 。从“避寇”、“被执”、“叱贼”等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贼寇指的当然是朱元璋等起义军,“入明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这些记载告诉我们,舒頔和元朝的情感联系 。这一点对理解本诗是极其重要的,命题人没有在注释里注明舒頔生活的时代,影响了考生对诗歌内涵的准确把握,不能说是一个失误 。当然,如果安徽的地方教材中有对舒頔其人其诗的介绍,又另当别论,因为舒頔是绩溪人,绩溪在安徽,这也是命题人选这首诗的原因 。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 。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 。最多不过是装疯卖傻,“学呆,妆痴,谁解其中意?”“尽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没有几个敢真正站起来去怒去喊去抗争!这和《诗经》开创的“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
中国虽说是一个诗的大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诗人,但缺少真正有反抗精神的诗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