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或者散文赏析( 四 )


前人诗词,少见这样写 。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 。这种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强求,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 。陆游心境如此,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 。红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 。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义满溢了 。
况寄言只凭设想,相寻了无定期,用笔不多,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 。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经三泉、益昌、剑门、武连、绵州、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已年届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 。这一句从归乡未得,转到万里飘泊、年华老大之慨 。再接下去二句:“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又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如今老大无成,几丝白发,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 。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鸣,信手拈用其诗,如同已出,不见用典的痕迹 。这三句,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看似消沉,实际则不然 。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 。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
诗词舒*<小重山端午>的赏析?“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附全诗鉴赏:
小重山 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 。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 。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 。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 。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 。“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儿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 。“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千年已过,便是何等的悲歌大义,又能被几人记得呢?便是记得,又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吗?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绝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