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或者散文赏析( 二 )


求助!!端午节诗词 赏析第一首诗好理解,是唐代文秀在端午节感怀屈原而做的一首诗 。诗的意思很直白,大体就是说“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以前的人们都传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他站在楚江边上怅然而笑,这涛涛的江水竞不能洗去臣身上的冤屈!”
端午节的由来就是屈原投江后,江边的百姓怕鱼儿糟蹋屈原的尸体,边用棕叶包起粽子投入江中,以祭亡灵 。
第二首诗很有趣味,他写的是平常人家的端午生活 。在端午节的,除了要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白娘子传奇里面有一段就是端午节时,白蛇喝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型),有些地方还吃桑葚 。且家家户户都要贴符水,以祛邪 。诗的最后两句说他在自家门口贴了黄符,为的是怕债主来收账,用灵符使他避开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描写的是山村自然的景色 。意思大概说的是座落在五重山(深山)里的村落古朴自然,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漫山的石榴花忽然茂盛地开放了 。至于它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全诗和出处,也不好枉自评论 。
古诗端午唐文秀赏析《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
不能洗得直臣冤 。
诗人简介:无 。大概距今1300年 。
诗的大概意思: 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
求助 求助!~赏析 几首端午诗词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 。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
求有关端午节的几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 。《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 。子规,杜鹃的别名 。
③ 休将,不要 。白发,指老年 。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 。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