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炼字的古诗( 三 )


学国《北风》云:“爽携卑湿地 , 声拔洞庭湖 。”《壮游》云:“气劘屈贾垒 , 目短曹刘墙 。”《泛西湖》云:“政化莼丝熟 , 刀鸣鲙屡飞 。”《早春》云:“红入桃花嫩 , 青归柳叶新 。”《秋日夔府咏怀》云:“峡束沧江起 , 岩排石树圆 。”《建都十二韵》云:“风断青蒲节 , 霜埋翠竹根 。”《柴门》云:“足了垂白年 , 敢居高士差 。”皆练得第二字好也 。
学国杜诗中比比皆是的妙句 , 是他精于锤炼的结果 。这段又举了杜诗中第二字炼得好的 , 像“红入桃花嫩 , 青归柳叶新”中的“入”与“归”历来为人所称道 , 元代诗人杨仲弘曾说:“‘红入桃花嫩 , 青归柳叶新’ , 炼第二字;非炼‘归’‘入’字 , 则是学堂对偶矣 。”确也如此 , 万物复苏的春天到了 , 一些些的红色在悄悄铺染娇嫩欲滴的桃花 , 池边的柳条慢慢吐出青翠的新芽 。诗句将颜色的变化用动态来呈现 , 巧妙绝伦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灵动的春景图 。
学国在《示儿编》中 , 孙奕还介绍了杜诗中腰字(中间一字)和尾字写得好的 , 腰字如“远鸥浮水静 , 轻燕受风斜” , 尾字如“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然” , 让人读之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如图画般曼妙的场景 。
学国上面已经说过炼字不只是炼一两个字 , 有时是几个字 , 有时甚至是全句 , 孙奕同样找出了一些杜诗中炼得非常好的五、七言全句 。他说:
学国至于“绿垂风折笋 , 红绽雨肥梅” , “雪岭界天白 , 锦城曛日黄” , “破柑霜落爪 , 尝稻雪翻匙” , “雾交才洒地 , 风逆旋随云” , “检书烧烛短 , 看剑引杯长” , “紫崖奔处黑 , 白鸟去边明” , 皆练得五言全句好也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旁见北斗向江低 , 仰看明星当空大” , “返照入江翻石壁 , 归云拥树失山村” , “影遭碧水潜勾引 , 风妒红花却倒吹” , 皆练得七言全句好也 。
学国“绿垂风折笋 , 红绽雨肥梅”两句 , 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 这两句采用倒装句法 , 沐浴过春风春雨的嫩竹、肥梅形神毕现 , 如在目前 。新出的嫩竹经不住春风的吹拂 , 低垂着脑袋 , 翠绿的模样甚是可爱;春雨滋润过的梅子在慢慢变红 , 饱满得像是快要绽开了 。这两句诗即是杜诗中全句炼字的佳例 。
二、所炼之字的词性
时代炼字非易事 , 江顺治在《续词品》说:“千钧之重 , 一发系之;万人之众 , 一将驭之 。句有长短 , 韵无参差 。一字未稳 , 全篇皆疵” 。那么所炼之字的词性有无特殊之处 , 让创作与鉴赏有迹可循呢?有些学者认为古诗炼字之妙皆在动词 , 只有动词才能让诗句精炼传神 , 事实却不尽然 。当然 , 不可否认的是动词在历来诗人所炼之字中确实占有很大比重 。
时代1、动词
时代动词在炼字艺术中较为常见 , 写的非常好的也很多 , 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推敲”的故事 , 这是一个关于苦吟 , 关于练字 , 更是关于锤炼动词的故事 。其它的如李白“晓战随金鼓 , 宵眠抱玉鞍”中的“随”和“抱” , 杜甫“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 , 都是传诵至今的锤炼动词的佳句 。杨仲弘说杜甫“暝色赴春愁 , 无人觉来往”两句诗:“非炼‘觉’‘赴’字 , 便是俗诗 , 有何意味耶?”也有前人说:“暝色赴春愁 。下得赴字最好 , 若下起字 , 便是小儿语也 。无人觉来往 。下得觉字大好 。足见吟诗 , 要一两字工夫 。’观此 , 则知余之所论 , 非凿空而言也 。”
时代还有如杜甫的“轻燕受风斜”和“细雨鱼儿出 , 微风燕子斜” , 其中“受”、“斜”、“出”三个动词颇为精炼传神,描写雨细鱼欢,燕子迎风斜舞的场景,曼妙自然,生动贴切 。因为炼字之于动词在古典诗歌中较为常见 , 这里就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