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读书主题|名言、方法、和关于中秋来历、古诗( 三 )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 。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 。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
(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 。这是苏轼提倡的 。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 。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 。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
(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
[例]①关于“体会” 。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 。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
②关于循序 。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
③关于精思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得尔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 。……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同上)
(法)九、“五类四别”读书法 。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
[例]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 。”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 。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 。“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
(法)十、“五要”读书法 。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
[例]①一要天天读 。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 。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
②二要夜夜读 。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 。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
③三要老年读 。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 。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 。”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 。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
④四要抄书读 。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 。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
⑤五要分类读 。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 。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 。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 。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
(法)十一、“贵精”读书法 。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
(法)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 。这焦循的读书经验 。
[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