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读书主题|名言、方法、和关于中秋来历、古诗( 四 )


培根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 。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 。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 。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 。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 。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
叶圣陶
小孩进学校,都称为读书 。国语科本来还有训练思想和语言的目标,但究竟是工具科目,光是捧着一本书来读,姑且不说它 。而自然科、社会科的功课也只是捧着一本书来读,这算什么呢?一只猫,一个苍蝇,一处古迹,一所公安局,都是实际的东西,可以直接接触的 。为什么不让小孩直接接触,却把这些东西写在书上,使他们只接触一些文字呢?这样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为闭塞智慧的阻障 。然而颇有一些教师在那里说:“如果不用书,这些科目怎么能教呢?”而切望子女的父母也说: “ 进学校就为读这几本书!”他们完全忘了文字只是一种工具,竟承认读书是最后的目的了 。
叶灵凤
学问家的读书,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书中每了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这是在购物,不是读书 。暴发户和大腹贾,为了装点门面,在日夕之间便坐拥书城,那更是书的敌人 。真正的爱书家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 。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 。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
他是说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 。强调读书重在求意 。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 。” 倡导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 。
朱 熹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 “朱子读书法”
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
第四,切已体察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