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 六 )


毛泽东也不例外 。形容词是他使用频率最低的词 。不用则已,用必深入机理,突出事物的某一属于的美学特征,写得栩栩如生,光辉夺目 。《卜算子·咏梅》,通篇只有一个形容词——“俏” 。这一新鲜别致的形容词,浓缩了千种生机,万般灵气,足以新人耳目 。其它如“路隘林深苔滑”、“山高路远坑深”,也都是“藻耀而高翔”,令人叹为神笔的杰出运作 。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毛泽东是尽量避免使用形容词,他喜欢用动词和名词代表它 。如“烟寸莽苍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万类霜天竞自由”;“飞将军自重霄入”;“只缘妖雾又重来”,等等 。上述各例中“烟”、“银”、“蜡”、“霜”、“飞”、“妖”等都是以名词或动词代替形容词的 。以名词或动词的方式展现事物的属性与状貌,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质感和留下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 。
毛泽东精用形容词,并不是完全不用,而是用得非常谨慎、巧妙和灵活 。他善于从词性的转化中,突出事物的美学特征和自己审美感受的深度 。形态多种多样,有声有色,给人既朴实又神奇的美感 。如“怅寥廓”,“几声凄厉”,“六月天兵征腐恶”,“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等等 。它们都是将形容词潜化为名词的杰出之笔 。
毛泽东也善于将形容词转化为动词 。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关山阵阵苍”,“烟雨莽苍苍”,“搅得周天寒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等 。它们将对事物属性和状态的显示,转为对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使动)的显示,化静为动,显得如此生机勃勃,趣味无穷 。
4.巧用副词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

副词是虚词,并无实义,一般诗家并不十分重视,而在毛泽东的笔下,它的词性的表达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构成毛泽东诗词雄奇瑰丽的艺术风格,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和时空范围的词 。毛泽东善于从矛盾和运动中展现事物的美学风采,而任何矛盾和运动都有“度”的范围和结构上的关联性的 。这种度的规定性和结构上的关联性,就是副词的表达范围 。毛泽东对事物的矛盾运动的“度”与“联”具有特殊的敏感,他的诗词中独具一格运用了数量不少的副词,布设巧妙,坚实难移,使事物的美学特征显示得格外鲜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显得更加严谨细密 。他在诗词中使用的副词,具有特殊的“调焦”作用,使画面鲜明生动,切景切情,契事合理,井然有序,情醇志显,闪烁出非凡的美学光辉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一个“不”字,就把远征之艰难视如草芥,一个“只”字,使“己大而物小”的“至大至刚”的情怀与气概跃然纸上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一个“更”字,将前面所有的喜悦囊括无遗并推至更高的境界 。一个“尽”字,将千万马之锐气与千人万众之豪情凝而聚之,推至无以复加的地步 。作者利用副词的“定度效应”所达到的美学境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
毛泽东不仅善于从宏观上进行定度,也善于在微观上对客观事物的程度和规模进行精审细衡,作出丝丝入扣的评价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一连串的副词,用得何等精当有力 。诗人以无产阶级的眼光,敏锐扫视千年历史 。在“输”、“逊”、“识”三个动词前进行极有分寸的定度限制,既指出他们在历史上的卓越武功,又指出其文治的不足 。既鞭辟入里而又委婉含蓄地表现出“粪山当年万户侯”的思想指向 。然后巨笔猛一顿挫,一个“俱”字,有如铁帚横挥,将历史上的人物毫无遗漏地归还了历史 。一个“还”字,猛一转折与飞扬,有如飓风激浪,将无产阶级的英雄推上了崭新的现代舞台 。一个“俱”字,结束了千年历史;一个“还”字,翻开了时代新篇 。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之中,将一种英雄之气和旋乾转坤的力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毛泽东运用副词的神奇功力,还表现在对事物的结构性关系的揭示上 。如: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
几个副词,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各种矛盾的差异揭示得何等精确透彻!“…便…”是条件关系,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洪钟巨响,精警动人 。“犹…必”是选择关系,从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程度差异 。这一差异,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及不同的对待方式清晰地显示在形象的关联与对照中:对敌敢于斗争,对内善于团结 。这种毛泽东所独具的“大智大勇”,于小小的两个副词中显示得多么鲜明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