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数字“0”》怎么写?( 八 )


(3)启发幼儿按数序提示给格子涂色 。
3、活动评价 。
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材料,教师表扬正确排序并大声讲述的幼儿 。
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
活动目标
1. 会运用感官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
2. 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
2. 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 。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
活动准备
教具: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 。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 。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 。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 。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 。彩色的篮子若干只 。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 。(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 。)
活动流程
分类—>指认—>命名—>分类
活动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可通过
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 。如“找出一张厚的纸 。”“把粗的毛线举起来 。”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 。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 。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 。”
(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
(1)检查分类结果 。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
(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
(1) 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 。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 。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