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课外古诗前5首重点句子及解析急!急!急!( 二 )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 。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 。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 。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