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背后的故事( 五 )


别墅里面 , 池塘馆舍 , 清静深幽 , 像仙境一样 。
在这里 , 李白每天饮美酒 , 吃佳肴 , 听歌咏 ,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 一天数宴 , 常相聚会 , 往往欢娱达旦 。
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
因此 , 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 。
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 , 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
李白要走的那天 , 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 , 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 , 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 , 船正要离岸 , 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
李白回头一看 , 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
主人的深情厚谊 , 古朴的送客形式 , 使李白十分感动 。
他立即铺纸研墨 , 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这首诗比喻奇妙 , 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 , 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 , 更显得情真意切 。
《赠汪伦》这首诗 , 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 , 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 。
为了纪念李白 , 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 , 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
有没有好的古诗书?有诗歌解析及背后故事的 。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崔护 【注释】: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
崔护考进士末中 , 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 , 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 , 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 , 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 , 院门紧闭 , 姑娘不知在何处 , 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 , 情态增人惆怅 。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 , 清明日 , 独游都城南 , 得居人庄 , 一亩之宫 , 而花木丛萃 , 寂若无人 。
扣门久之 , 有女子自门隙窥之 , 问曰:『谁耶?』以姓字对 , 曰:『寻春独行 , 酒渴求饮 。
』女子以杯水至 , 开门 , 设床命坐 ,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 , 而意属殊厚 , 妖姿媚态 , 绰有余妍 。
崔以言挑之 , 不对 , 目注者久之 。
崔辞去 , 送至门 , 如不胜情而入 , 崔亦睠盼而归 。
嗣后绝不复至 。
及来岁清明日 , 忽思之 , 情不可抑 , 径往寻之 , 门墙如故 , 而已锁扃之 , 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
是否真有此「本事」 , 颇可怀疑 。
也许竟是先有了诗 , 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 。
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 , 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 , 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 , 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 , 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
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 , 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 。
这一点 , 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 , 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 。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 , 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 , 然而 , 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 , 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