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背后的故事( 六 )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 , 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
去年今日 , 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 , 想必是凝睇含笑 , 脉脉含情的;而今 , 人面杳然 , 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 , 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 , 正含有无限怅惘 。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 , 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 , 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 , 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
对比映照 , 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 , 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 , 充满感情 , 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 , 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 , 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 , 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 , 甚至带有戏剧性 , 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 , 而是一首抒情诗 。
「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 , 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 , 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
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 , 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 , 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 , 却再也不可复得 。
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 。
作者没有这样写 , 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
相思这首诗的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相 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 。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 。
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 。
据说天宝之乱后 , 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 , 经常为人演唱它 , 听者无不动容 。
红豆产于南方 , 结实鲜红浑圆 , 晶莹如珊瑚 , 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 , 因丈夫死在边地 , 哭于树下而死 , 化为红豆 , 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
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 。
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 , 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 , 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 , 各言长相思”即著例 。
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 , 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 , 又是朋友所在之地 。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 , 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 。
语极单纯 , 而又富于形象 。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 , 承得自然 , 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 , 是意味深长的 , 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
“来日绮窗前 , 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 , 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 。
同样 , 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 。
这样写来 , 便觉语近情遥 , 令人神远 。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 , 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 , 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 , 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 , 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 。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 , 想起我的一切吧 。
”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 , 语言恳挚动人 。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 , 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 。
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 , 婉曲动人 , 语意高妙 。
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 , 此句“多”字作“休” 。
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 , 因相思转怕相思 , 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 。
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