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情景关系有哪几种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 ,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 , 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 。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 , 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 , 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
一、触景生情
人在常态下 , 其感情比较平静 , 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 , 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 , 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 , 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 , 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 , 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 , 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 , “触景”是具体的 , 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 , 万木摇落的深秋 , 荒凉僻远的山城 , 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 , 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 , 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 , 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 , 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 。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 , 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 , 触凄凉景生悲苦情 , 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 , 使意境更为感人 。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 , 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 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 , 从而生成意境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 , 情由景引起 , 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 , 情感先行 , 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 , 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
如欧阳修《戏答元轸》:“春风疑不到天涯 ,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间归雁生相思 , 病下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 , 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青年时 , 曾被贬到宜昌峡州夷州做官 。夷州小城 , 地处偏远 , 山重水隔 , 眼下虽已是二月 , 但春天好像还未到小城一样 。不过欧阳修那时还年轻 , 志向远大 , 因此虽然有山居的寂寞愁闷、“乡思”的缠绕 , 但更多的是伺机而发的热情 。眼前无花无春的景况 , 他并不感到悲伤绝望 。诗中枝上的橘 , 欲抽芽的笋 , 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 , 他坚信将来的道路会宽起来的 , “野芳虽晚不须嗟” , 暂时受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 每句中都有体现 。正是欧阳修的这种政治家宽解和远见 , 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 , 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 , 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
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中国诗学特重情景相生 , 情景相生可以说是前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 , 情和景互相联系 , 互相渗透 , “情景名为二 , 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 , 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 。抽去感情 , 孤立写景 , 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 , 从而失去生命 。单纯写情 , 离开了景的烘托 , 诗歌又会显得突兀 , 不自然 , 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 。惟有心物融合 , 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