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情景关系有哪几种( 二 )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曾在成都担任过严武的幕僚 , 仅六个月就受排挤而辞职 。严武死去后 , 他在成都孤苦无依 , 只得携家离开草堂 , 乘舟东下 , 再度漂泊 , 这首诗写于漂泊途中 。首联写“旅夜”所见的近景 , 月夜孤舟 , 微风阵阵 , 细草拂动 , 寂静与孤独笼罩一切 。颔联写远景 , 境界阔大雄浑 。“垂”“涌”烘托平野的辽阔、大江的汹涌 。这两句以磅礴开阔的气象反衬了首联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 , 景中见情 , 情景交融 。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 , 以曲笔反语抒写无由施展胸襟抱负的愤懑不平 。尾联触景生情 , 以景自况 , 用辽阔的“天地”反衬“一沙鸥”的孤独无依 , 沙鸥是孤舟 , 更是诗人 。全诗描写旅途月夜景色 , 抒发漂泊生活孤凄的苦闷,情景交融 , 浑然一体 , 成为情景相生的名作 。
四、显景隐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蕴藉 , 唐司空图主张要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不着一字 , 尽得风流”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 , 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 , 作者的情感倾向 , 几乎不出现在诗歌的文本中 , 作者的情感隐藏在景物画面中 。这种意境创造的方法 , 与移情入景不同的是 , 落实到文字上的情感词极少 , 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当隐蔽 。至于此中的感情 , 要读者反复吟咏体味 , 才能领略其言外之意 , 获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描写滁州城西郊野西涧的风情景物 。乍读此诗 , 感觉这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 但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 , 就可以看到它不单是写景 , 而且有所寄托 , 只不过情感隐蔽罢了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洁身自好的诗人 , 也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就曾为自己无法抵制朝廷向百姓征敛繁苛赋税而内疚惭愧 。他思归田园 , 羡求山水 , 当他来到西涧时 , 一景一物都令他怜爱共鸣 。他为何“独怜”涧边的幽草?因为涧边幽草生机勃勃而又自甘寂寞 , 显示了诗人无意哗众取宠而甘于安贫守节的恬淡胸襟 。他为何钟情树间啼唱的黄鹂呢?黄鹂除了反衬幽草的处幽守默外 , 还有自由自在、不受尘世羁绊之意 。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纵横于野渡的孤舟 , 更流露了诗人生当风雨飘摇的乱世 , 无所用其才的忧伤情怀 。诗人将自己无奈的处境和思慕隐居的心声悄无声息地糅入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加以表现 , 意蕴深厚而又了无痕迹 , 使此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
言景不言情 , 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 , 在景物中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感情 , 达到了“状难摹之景如在目前 ,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构成了“曲终人不见 , 江上数峰青”的无穷意境 , 给人特殊的审美感受 , 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 。
五、显情隐景(直抒胸臆)
诗歌的本质属性是抒情 。创造意境的多种手法中 , 显景隐情体现了抒情的间接性;而显情隐景则更多体现了抒情的直接性 。显情隐景要求做到:(1)作者要有真率的感情 , 且须是长期郁积于胸随时可能因外界激发而迸发的情 , 而不可无病呻吟 , 做作雕饰;(2)情要有所依托 , 仍要有物象、场景、环境等作为抒情的支点 , 情不能无缘无故、无依无托地爆发 。
如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 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是悼念亡妻韦惠丛所作 。沧海深广 , 看过之后 , 别处之水 , 就再难引起注意 。巫山云霞蒸蔚 , 为神女所化 , 相形之下 , 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信步走过花丛 , 懒于回顾 , 除了爱妻之外 , 绝不再会眷恋他“花” 。为什么懒回顾呢?一半是因为尊佛奉道、修身治学 , 一半是因为失去所爱 。其实前一半也是心失所爱 , 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寄托 。这首诗既是直抒胸臆 , 又巧妙用典 , 对亡妻的忠贞不渝和深深的怀念抒发得既淋漓尽致 , 又深沉蕴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