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情景关系有哪几种( 三 )


显情隐景的手法很巧妙地利用直抒胸臆 , 直指人内心的强烈感情 , 使读者受到感染 , 引起共鸣 , 激发联想 , 形成意境 。
需要注意的是 , 中国古典诗词情与景处理方法上 , 往往综合多种方法 , 特别是较长的作品里面 。单纯的某种方法 , 很少能使一首诗或词有强烈感人的效果 。
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情者文之经 。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 , 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 , 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 , 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
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
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 , 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 , 于是景生情 , 情生景 , 景以情合 , 情以景生 , 情中有景 , 景外含情 , 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
情、景结构关系辨一、先景后情 , 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 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 ,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 , 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 , 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 , 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 , 创造意境 , 表达主题 。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 , 面对赣江流水 , 追思国家旧耻 , 抚念国事艰难 , 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 中间多少行人泪 。
西北望长安 , 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 。
这首词 , 就先触景生情 , 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 , 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 , 人民流亡死伤 , 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
进而结合写景 , 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 , 可怜无数山” , 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 悲愤空有爱国志士 , 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 , 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 , 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 , 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
又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合 。
艰难苦恨繁双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 , 后四句抒情 , 前景后情 , 融为一体 , 全诗气象雄浑 , 感慨深沉;用意曲折 , 而一气流转 , 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 , 耳听清猿哀鸣 , 眼见飞鸟栖止不定 , 长江滚滚 , 落木萧萧 , 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
诗人把新愁旧恨 , 浓缩在后四句诗里 , 参差错落 , 一语百情 。
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 , 可知全诗情景融洽 , 不着痕迹 。
情是景中之情 , 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 , 正在借景言情 。
若舍景不言 , 不过曰春往冬来耳 , 有何意味 。
”此语看似寻常 , 实质从一新的角度 , 强调了诗歌创作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情思的道理 , 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 , 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与契合 。
二、先情后景 , 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 , 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