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情景关系有哪几种( 五 )


是触景生情式 。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 , 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 , 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 , 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 , 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 , 韵味无穷 。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 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 ,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 , 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 , 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 , 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 , 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 , 创造意境 , 表达主题 。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 , 面对赣江流水 , 追思国家旧耻 , 抚念国事艰难 , 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 中间多少行人泪 。
西北望长安 , 可怜无数山 。
?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 。
这首词 , 就先触景生情 , 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 , 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 , 人民流亡死伤 , 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
进而结合写景 , 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 , 可怜无数山” , 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 悲愤空有爱国志士 , 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 , 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 , 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 , 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
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 , 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
形和神统一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 , 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 , 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 , 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 , 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
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 , 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
这就是“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 , 但是愈仔细体味 , 愈觉得意味隽永 , 意境深远 。
4、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场景描写之中 , 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 , 一般来说 , 景指景物 , 情指人的感情 。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 , 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 , 那么它所描写的景 , 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
因此 , 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 , 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