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却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容( 五 )
清朝末年的这种情况,跟一战前的德国非常相似 。19世纪末,随着稳健持重的宰相俾斯麦的离任,德国民意中的强硬偏好不受控制的发展起来 。这种民意的影响完全只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支持扩张政策和强硬政策,对于外交政策中任何的退却和示弱都越来越不能容忍 。
民意的这种影响,无疑进一步剥夺了政策的灵活性,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如何不想搞政治自杀,就必须对这种民意倾向进行一定的迎合,这使德国政府越来越无法应对本来就已经十分复杂的安全环境 。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本来执政水平就不高的威廉二世只得走上与欧洲各国为敌的歧路 。
在当时的大清帝国,顽固派对政府提出的许多不现实的过高要求,使得局面日益复杂 。加上甲午战争之后,外国侵略的加剧,促使民众热切希望政府能够强有力的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不曾考虑整体的国力军力 。大清帝国从建立以来,就是一个极其强硬的军事集团,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始终以征伐的手段为主 。在洋务运动时期,很多洋务派领袖都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如郭嵩焘,都努力让帝国适应国际上新的外交体系 。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派的声望大打折扣 。
慈禧太后这种没受过什么教育的统治者,本来就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她对外国的侵略恨之入骨,再加上朝廷上顽固派的鼓动,和民间如义和团等激进势力的崛起,都促使她做出一系列误国误民的决策 。
1879年,郭嵩焘从英国回到中国 。因为强大的舆论压力,所以朝廷也没有给他安排任何职位,他只能回到家乡赋闲 。湖南人民听说这个丧权辱国的大汉奸要回来了,群情激愤,他们有的阻止郭嵩焘的蒸汽小船进入省河,有的帖大字报侮辱他“沟通洋人” 。1880年8月17日,他在日记里记下了一首诗:拿舟出海浪翻天,满载痴顽共一船 。无计收帆风更急,那容一枕独安眠?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咄咄逼人的态势,国人依然不愿意面对现实,只愿意保守残缺 。在这种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必须要有人出来振臂高呼,唤醒沉睡的国人 。就算自己被误解、被冷落、被辱骂,也不能退缩,不然良心难安 。
1891年7月18日,郭嵩焘在孤寂中逝世,享年73岁 。他在死前不久写了一首《戏书小像》的诗——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这是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同时代懵懂无知的同胞们的失望 。李鸿章上奏朝廷,请按照惯例,宣付国史馆为郭嵩焘立传、赐予谥号,但是朝廷却碍于强大的舆论压力,颁旨: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着不准行 。
正在走下坡路的帝国,没有接受郭嵩焘的建议,也没有给予郭嵩焘应该有的荣耀 。最终,在海浪翻天之中,一群“痴顽”带着帝国这条千疮百孔的破船沉入海底 。
- 北京|2022冬奥会中国得了几块金牌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五一|2022年五一上海限行吗
- 商场|中国十大顶级商场,国内有名的十大顶级购物中心
- 银行|2022中国银行品牌排行榜,中国十大银行排行榜
- 机场|中国最古老的十个机场,中国最早的机场
- 寺庙|中国佛教寺庙排名前10,中国十大著名的佛教寺庙
- 军犬|中国的军犬有哪种
- 机场|中国最大的五大机场,国内最大的飞机场有哪些
- 水利工程|中国十大水利工程排名,中国顶尖的水利工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