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其一 朱熹翻译

翻译: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
赏析:
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 。朱熹的诗歌,往往从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 。
诗歌说到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
作者:
朱熹(1130~1200),宋代理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自号晦翁、晦庵,别称紫阳 。绍兴(宋高宗年号,公元1131~1162年)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 。因伪学禁起,落职罢祠 。
偶题|其一 朱熹翻译

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讲学传道,与孔子、孟子、王阳明同为儒家代表 。他学问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他的五古颇为前人推崇,但多模拟之迹 。近体明秀,但嫌浅,有时仍露出理学气,原是本色,尚不酸腐 。一些散文写得清新明动,颇有欧阳修、曾巩遗风 。著有《朱文公文集》 。

范仲淹诗词的创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 。
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 。
他的政论文透彻精辟,逻辑严谨,而其他作品都能寄景言情,结合叙事议论,风格清新 。
著名作品有《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偶题|其一 朱熹翻译

朱熹《春日》及意思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白话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
扩展资料: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 。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 。
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 。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顶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 。
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 。
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 。
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 。
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
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 。
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
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紫阳 。
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 。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 。
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
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 。
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 。
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 。
卒谥“文” 。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
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