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只能读tufan吗?吐蕃到底读tufan还是tubo( 二 )


笔者查阅到清代汤球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辑补》,其“叙例”说:(北朝)崔鸿原著本《十六国春秋》“惜宋元间其书已佚”,“汤先生刺取旧文,辑成是篇,并录取《晋书》载记及宋魏两书以补其阙” 。该书卷51载:吐蕃傉檀据西平,沮渠蒙逊据张掖,互相攻伐云云 。汤先生在书中小字指明:“《太平御览》五六四,明引《姚兴传》” 。又查[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其今版“前言”说:《十六国春秋》在李昉、徐铉时尚见,而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找不到原书 。并提醒读者说:“《太平御览》引述,字句往往与流行的原书不同,也有为今本所无的,南宋洪迈已经注意到此点 。”笔者还发现《太平御览》引《十六国春秋》原文时,在卷一二七题写作者为“崔鸿”,而在卷一二四却写为“崔洪”,显见《太平御览》作者在引原文时会改动原文,似乎是一人读,另一人据音抄写或刻印而出现此类现象 。据此,“秃髪”被人为改为“吐蕃”的可能性很大 。裘锡圭先生说:“不能轻信屡经后人传抄刊刻的古书 。”我们认为《太平御览》所摘引的《十六国春秋》即属于此类古书;所谓“吐蕃是秃髪的异译,吐蕃一词起源于南北朝”的观点应是一个假命题 。试想,若吐蕃确是秃髪的异译,尚能看到《十六国春秋》原书的唐五代史家为何在写《吐蕃传》时只字不提该书并明言“不知吐蕃有国之所由(《通典》)”、“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旧唐书》)”?
尽管吐蕃一词与北朝的鲜卑“秃髪”氏应无关系,但二者音近确是事实 。正因如此,唐朝高层不少人揣测 吐蕃赞普即南凉秃髪傉檀王族所出,这在当时应是颇为流行的观点 。如唐中宗送别金城公主时阎朝隐所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 。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檀王”,唐顺宗朝宰相杜佑所撰《通典?吐蕃志》:“吐蕃在吐谷浑西南……或云 :秃髪利鹿孤有子樊尼,其主(秃髪)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樊尼率余种依沮渠蒙逊,其后子孙……遂改姓为窣勃野,至今故其人号其主曰赞府”史载,杜佑的父亲作过鄯州刺史、鸿胪卿,居边多年,与吐蕃直接打过交道 。杜佑本人也上过《论西戎表》,对吐蕃的情况知道不少,故杜佑对吐蕃的认知,在唐朝上层应具有代表性 。
(二)认为吐蕃一词起源于唐朝
现当代学者一般公认汉语词吐蕃源起于唐朝 。事实上,吐蕃作为古代藏族政权与中原地区建立联系是从唐朝开始 。遍查二十四史,吐蕃一词只有在唐朝史籍里才最早出现,也最频繁 。
1. 吐蕃最早出现的时间 。据唐史记载,吐蕃一词进入汉语文最早应在唐太宗贞观八年即634年 。《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始遣使朝贡 。”;《新唐书·吐蕃传》:“太宗贞观八年,始遣使者来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