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只能读tufan吗?吐蕃到底读tufan还是tubo( 六 )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徐坚《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星汉下天孙,车服降殊蕃。匣中词易切,马上曲虚繁。
关塞移朱帐,风尘暗锦轩。箫声去日远,万里望河源。
贯休《古塞下曲七首》
万战千征地,苍茫古塞门。阴兵为客祟,恶酒发刀痕。
风落昆仑石,河崩苜蓿根。将军更移帐,日日近西蕃。
雍陶《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迹》
汉家公主昔和蕃。石上今余手迹存。风雨几年侵不灭 。分明纤指印苔痕。
以上诸诗均选自《全唐诗》,韵脚字用黑体表示 。稍有些诗歌韵律常识,我们便知道上述唐诗中“蕃”是不能也无法读bō音的 。在《广韵》中,以上与“蕃”押韵的“翻、繁、轩、源、喧”等均属元韵,而“存、门、奔”属魂韵,“痕、根”属痕韵 。《广韵》元韵下注“魂痕同用”,意即“元、魂、痕”三韵的字可在一起押韵,故“蕃、原、存、根”等按今天普通话读音不能押韵入诗的字,在唐代却是可以的 。据《汉语史稿》,元、魂、痕三韵的中古拟音分别为[ˌ?n]、[u?n]、[ˌn](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韵母ian、uen、en),都是带鼻音韵尾-n的[32] 。唐代在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后,西蕃便专指吐蕃 。这些唐诗,除了最后一首雍陶诗中“蕃”指唐朝北边的回纥外[33],其他诗结合语境,其中的“蕃”都确指吐蕃 。可见在唐代,吐蕃的“蕃”和泛指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蕃”发音一致,都属于元韵带韵尾-n的 。
(二)离唐不远的史家注音 。五代后晋《旧唐书·吐蕃传》:“吐蕃……以秃髪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34]” 。北宋《新唐书·吐蕃传》:“有發羌、唐旄等……蕃、發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 。”史家的此种论述,今天看来似乎很荒诞,但其“發(髪)、蕃音近”论,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吐蕃本真音读的线索 。
在《广韵》中,“髪、發”均属帮母月韵,方伐切 。按《汉语史稿》,“發、髪”的中古音均拟为[p??t],“蕃”中古音拟为[p??n],二者声母相同,韵母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一个鼻韵尾-n,一个入声韵尾-t 。这种韵尾不同的音近现象,是符合汉语音韵“阴阳对转”理论的 。该理论认为:阴声韵和阳声韵可相互转化;有鼻音韵尾-m、-n、-?的音为阳声韵,相应的非鼻音韵尾(包括-p、-t、-k入声韵尾)的音为阴声韵,如昆明方言:单tan→ta身shen→she[35] 。此理论可解释汉语中有鼻音韵尾和无鼻音韵尾的两个音听觉上有时感觉相近、相同而混淆的现象 。这也恰好说明“蕃”在唐代是应读带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反,“蕃”读为bo,则与“發、髪”的中古音[p??t]相差很大,无法阴阳对转,更不可能有《唐书》“语讹音近”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