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的诗句意思( 三 )


正因为这样,这首意境深警的喻理小诗,才这么耐人寻味,这么给人启迪 。
另付上参考资料,自己看看~!祝你好运
王安石的“浪淘沙令”这首词怎么鉴赏? 抒心志,言抱负,诗之所以为诗也;发议论,说见识,文之所以为文也 。
诗文之旁逸于词,即以诗 为词、以文为词,是分别到了苏轼和辛弃疾方渐受关注并形成气候的 。
而在苏、辛之前,王安石此篇 兼具诗文特色的《浪淘沙令》词就已经出现了,则其先导性的作用可知 。
词人写及史上二贤相——伊尹、吕尚 。
词人缅怀了他们的“英雄”业绩一-“笑谈”“兴王”,指 出其实现抱负之因一一“遇”“逢”明主,所述所议都非常严谨 。
在词人眼中,古时人臣的辅佐之功,莫过于伊、吕二人:前者佐汤兴商,后者佐武兴周,各自奠定了近千年的王朝基业 。
而他们的出身 呢?却一为“钓叟”,一为“耕佣”,他们的怀才得遇足以让人羡慕了 。
然而,伊、吕的际遇又是可遇而 不可求的,个人也是无法预知、无法把握的 。
要么“老了英雄”,要么谈笑“兴王”,天壤之别的或 “穷”或“通”,就只押在那个碰运气般的“偶”字上——这确定让人深为感慨 。
其中所包含的,自然 有天下士人(当然包括作者)对功名事业的热切期许,但也传达出对个人期许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深 深的无奈之意和悲凉之感 。
王安石不仅抱负雄伟,而且才能超卓,但在四十九岁得遇神宗皇帝之前,也是经历了长期的潜 修的 。
特别是嘉祜四年(1059)三十九岁时,当他满怀信心地给仁宗皇帝上谏揭示社会积弊、力主革 新图强的“言事书”后,却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使得他大为失望,并发出了“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的慨叹 。
这些基本就是该词的写作背景 。
相信词人一定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伊、 吕那样有“风虎云龙”的际遇,能像他们那样造福百姓啊!可他们的际遇又实在是可是不可求,也许 “老了英雄”注定是我的命数吧!——细细品味,“老了英雄”四字,读来竟是如此沉重! 总之,王安石认为,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遇到“明主”,实现所谓的君臣遇合;但这种遇合 的实现又往往是概率极小 。
幸运的是,王安石终于也遇到了自己的“明主”,并在这位“明主”的支持 下发动震惊全国的政治变法运动,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一文注) 。
但令我们甚至他自己都未曾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四年,从熙宁五年(1072)起,他就一再请 求神宗让他解甲归田,并于两年后辞相成功 。
后虽被起用,但不久即归田 。
取代其时激情四溢的 “万言书”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无奈被些名利缚”“而今误我 秦楼约”(《千秋岁引,秋景》)之类 。
由此可见,要完成“兴王只在笑谈中”的愿望绝非易事,即便在 有了“汤武偶相逢”的际遇之后 。
李煜《浪淘沙》赏析 此词为入宋后抒写幽闭时心情 。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 。
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 。
《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 。
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 。
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 。
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 。
室内也是死气沉沉 。
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 。
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 。
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 。
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 。
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 。
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 。
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 。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 。
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往事 。
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