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学习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答案( 三 )


【赏析】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
8、己亥杂诗 【清代】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9、浣溪沙 【宋代】苏轼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② 。潇潇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将白发唱黄鸡⑤ 。【译文】去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北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碧绿的江水,像美人横转的眼波;重叠的青山,像美人聚拢的眉峰 。真想问问那些在路上行走的人儿要到那个方向?应该是像你一样,急着要去好山好水的地方吧!唉!才送走了春,如今又要送你回家乡 。朋友,回乡时,若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千万住下来过过美好的日子,可别急着走呵!追问我只要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