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怎么写?( 八 )


书中以小见大 , 仅用区区几年的历史光阴分析了一个朝代的消亡史 , 乃至一个民族的注定衰弱与觉醒 。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 , 以道德代替法制 , 至明代而极 。书中叙及万历皇帝朱翊钧 , 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 , 南京都察院都史海瑞 , 蓟州总兵官戚继光 , 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 。
他们或身败 , 或名裂 , 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这种情况断非个人的原因得以解释 , 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 , 上至天子 , 下至庶民 , 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古代无完善的法制与执行力 , 依赖道德约束人们 , 以使文官集团日趋强势 , 社会制度止步不前 。
中国文化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 , 无海洋性国家的经验 。未放眼全世界 , 未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 , 致使我们故步自封 , 没跟上世界大潮流 。要把道德的范畴放得远大 。历史观点代表人生哲学 , 不能收短时间的政策所掩蔽 , 尤其不能闭户造车 , 不顾外间情势单独决定 。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怎么写?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 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 , 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 , 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 , 必然受到限制 。——黄仁宇
黄仁宇所写的《万历十五年》与以往我读过的所有历史类书籍都不大相同 。“公元1587年 , 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 , 论干支则为丁亥 , 属猪 。当日四海升平 , 全年并无大事可叙……在历史上 , 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他先以万历十五年这个“平平淡淡”的一年讲起 , 一开篇就给读者留了一个悬念:既然平平淡淡 , 那为什么还要用一本书来写呢?这问题的背后是作者想展现出来的野心 。用吴晓波的话说 , 就是“你即便在大海的任何一个角落舀起一杯水 , 我都能告诉你整个大海的秘密 。”
黄仁宇从僵硬的中国历史身躯中取出一小段 , 在现代的显微镜下细致观摩 。
我读完这本书便发现 , 万历十五年“隐瞒”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统治者万历皇帝 , 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 , 这些人物时间交叉往复 , 人物彼此之间也发生某些联系 。通过人物我发现了一些秘密 , 这就是我开篇所引用的话的具体体现 。
我还发现万历十五年虽是平淡的一年 , 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 但实际上 , 从这年起 , 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 。或者不应该这么说 , 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 , 而只是从那时起 , 端倪更明显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