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告别诗词( 二 )


他凝想着来日的巴陵道上,依旧是孤身一人,过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拦,就未免沮丧得很了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唐代士大夫阶级其实都以能“致君尧舜上”、作“帝王师”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 。
因此,他们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 。
这首诗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这种“恋京情结”,故而对送别处的长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将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觉得特别的风烟迷漫 。
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别点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着自己的也许同样是外放的命运 。
命运既然相同,那就心有灵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担了 。
然而初唐士子毕竟有乐观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摆脱悲切切的情调,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言壮语 。
我们仿佛看到他坚定地把手一挥,就把前面的万缕愁思通通斩断 。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最规范的 。
一、二句点出送别之地,三、四句承接着传达离别之愁,五、六句摆脱离...
与告别有关的诗句展开全部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赏析: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 。
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 。
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 。
渭城在长安附近 。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 。
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 。
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 。
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西安去 。
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 。
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
前两句布景 。
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濛濛,沾湿了微细的城土 。
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 。
客舍写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 。
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 。
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
后两句抒情 。
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 。
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 。
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
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象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 。
只这廖廖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 。
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天赏析: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