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告别诗词( 三 )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
诗的后半是抒情 。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
4、《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
高适...
关于离开的诗句

【壮士告别诗词】

送兄七岁女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 。
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 。
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 。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真挚 。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
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 。
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 。
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 。
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 。
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 。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北国千里,满天的阴云使白日显得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雁在分飞的雪花里朝南方飞去 。
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
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入秦刺杀秦王,临行时,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 。
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死去,但这里的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 。
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 。
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 。
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 。
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