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告别诗词( 四 )


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 。
首先是佩服其人品 。
这有《赠孟浩然》可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诗歌艺术 。
孟作《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昏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写自己凝情望着“下山路”,所见所闻一桩一件地在眼前和耳边飘过,在心底则漾起种种的情感波澜,无非是要传达出对那位落伍朋友的关切 。
那种痴痴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 。
李白那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灵活运用这一手法的出色的汇报演出 。
至于前两句,西辞的是“黄鹤楼”,东下的是“扬州”,都带着“迷花不事君”的潇洒,作为客体的孟浩然之神跃然纸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跃然纸上了 。
这首诗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没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给孟浩然一个人的 。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 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重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事态原是这样:李益与表弟邂逅于旅途,问姓称名才相认,皆大惊喜 。
但如果按照这个次序来写,诗情汹涌处就被平庸的叙述掩盖了 。
诗人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重逢”放在前头,反映着他自己被触动之深,也更能唤起读者悲悯人生苦难的心思 。
“问姓”两句非常细腻:初见而“惊”,实际心中已经有个揣测,于是去“问”对方姓名——我们要是把这一联作互文句来看,当时那种“请教台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 。
而当对方一说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详着表弟勾起串串回忆 。
其后竟日长谈,亲情浓浓的,时光飞逝,会少离多,读者自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灌注其中,为之惊喜,为之叹息 。
然而乐事还来不及充分高扬,诗人的心却早已被次日的离别折磨了 。
他凝想着来日的巴陵道上,依旧是孤身一人,过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拦,就未免沮丧得很了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代士大夫阶级其实都以能“致君尧舜上”、作“帝王师”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 。
因此,他们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 。
这首诗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这种“恋京情结”,故而对送别处的长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将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觉得特别的风烟迷漫 。
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别点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着自己的也许同样是外放的命运 。
命运既然相同,那就心有灵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担了 。
然而初唐士子毕竟有乐观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摆脱悲切切的情调,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言壮语 。
我们仿佛看到他坚定地把手一挥,就把前面的万缕愁思通通斩断 。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最规范的 。
一、二句点出送别之地,三、四句承接着传达离别之愁,五、六句摆脱离愁转向乐观,七、八句以“在歧路”应首联,以“儿女共沾巾”应次联,以...
《易水送别》全诗展开全部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
从诗题上看 。
这是一首送别诗 。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