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告别诗词( 五 )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
昔时人即指荆轲 。
没,死亡 。
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
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
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 。
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 。
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 。
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 。
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 。
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 。
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 。
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 。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
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 。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
景和象 。
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
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 。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 。
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 。
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 。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
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 。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
补充:这首诗又名《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于易水送人,内容完全相同,是骆宾王的佳作之一 。
送别的诗歌展开全部《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送别诗》——隋·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