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诗词( 六 )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 。
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 。
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 。
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 。
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